孔子出生時父母年齡是多少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那麼你知道這位著名人物在他出生時,父母的歲數分別是多少呢?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那麼你就更加不能錯過了這篇文章了!

  答:父親67歲,母親15歲。

  聖人降世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樑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意見。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徵在願嫁叔梁紇。

  顏徵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懷孕,故謂之“野合”。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曆公元前551年;格里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經典語錄

  1、小人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摘孔子《論語》

  ***小人的氣量氣度坦蕩爽朗,小人的氣量氣度則狹窄憂慮。***

  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將近死的時分,啼聲是悲切的,人將近死的時分,措辭是仁慈的。***

  3、士弗成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認為已任,不亦重乎?死然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唸書人不克不及不氣量氣度廣大意志堅強,由於肩負重擔並且征途悠遠。他把完成仁的幻想作為本人的任務,擔子豈非不重嗎?他為這種幻想而鬥爭,直到死去為止,路途豈非不遠嗎?***、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孔子沒有如下四種缺點:客觀臆斷,相對一定,頑固已見,自認為是。***

  4、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後面,突然間又好象在前面。。。教師擅長一步一步地引誘我,用現代的文明典籍坦蕩我的視野,又用禮制來束縛我的行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日夜”。——摘孔子《論語》***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光陰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一直地流去。”***、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我還沒有見過喜歡德性象喜歡美色那樣的人。***

  5、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現在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缺乏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老人是恐怖的,由於怎樣能曉得他的未來不如我們如今呢?但假如一團體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恐怖的了。***

  6、全軍可奪帥也,匹夫弗成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役中,全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通俗人的意志卻不克不及自願改動的。***

  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摘孔子《論語》

  ***只要到了氣象冰冷的時分,才幹理解松柏傲霜自力的品德。***

  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克不及很好地事奉,還怎樣能事奉鬼呢?***

  9、死生有命,貧賤在天。小人敬而無掉,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以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 死和生任憑命運的佈置,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議。小人只需不遺餘力而沒有過掉,對人恭順而符合禮制,那麼四海以內的人都如兄弟普通了。***

  1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先生:進修文明,涵養德性,忠實不渝,言行分歧。***

  軼事典故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