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的歷史簡介

  南朝文,指宋、齊、樑、陳四朝的文。這一時期的文,除一部分論議奏疏之外,幾乎都是語句偶儷、聲調鏗鏘的駢文。對偶是漢語文學特有的修辭方法。下面是。

  南朝文主要特點

  1、隸事用典更加繁富複雜

  鍾嶸在《詩品序》中評論當時文壇上的風氣說:任王融,“詞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當時文人聚會時常常競相隸事以爭勝負。文學作品中“緝事比類,非對不發”,“全借古語,用申今情”***《南齊書·文學傳論》***。這種風氣,在駢文中尤甚於詩歌,隸事的形式也更為多樣。許多作家用事工巧靈活,遠遠超過了前代的作家。

  2、自覺追求聲律的和諧

  沈約、王融等在齊永明年間始創的聲律論,適用於五言詩,也適用於駢文。所謂“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宋書·謝靈運傳論》***,本來是從語音現象中總結出的規律,以期使文學語言具有音樂性。作家把它自覺運用於駢文的寫作,可以調節作品的音調,使輕重短長、高下疾徐能夠協調變化。

  3、句式愈趨齊整

  《文心雕龍·章句》:“若夫筆句無常,而字有條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四、六言句勻稱自然,宜於誦讀。南朝駢文到了中後期,已大多以四、六言句為主,而在組織上時加變化,間或參以三、五、雜言,使全文規整中有錯綜,疏朗而不板滯。

  南朝文歷史變遷

  南朝駢文常常被唐代以來的評論家視為文風卑弱的標本。卑弱指內容空虛和風格輕綺。造成卑弱的原因是作家缺乏深厚的生活感受和直面現實政治的勇氣,而不能單純歸之於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南朝駢文中的優秀作品,無論敘事、抒情或者議論,都能把裁對隸事、選聲調色這些技巧運用自如,使內容和形式的結合臻於完美,但是由於當時的文幾乎全部駢偶化,而駢文的應用範圍又極為寬廣,從政府文告到私人函件,莫不駢四儷六、抽黃對白,多數情況下,有關形式的各種要求反而變成桎梏。流弊所及,難免文飾蒼白,甚至語意復沓膚泛,語句破碎不通,招來後人許多理所應當的指責。

  南朝文代表人物

  南朝駢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鮑照、江淹、劉峻、徐陵,沈約、任昉,名聲很大而實際成就稍遜。一般說來,誥敕、奏疏這一類應用文字,雖不乏文士的精心結撰,可以看到技巧和學問,但終究很難視為文學。只有在抒發性情、騁馳議論以及描摹物態的那些文章中才多有佳言妙境。劉宋元嘉時代,文章雖多駢句,但通篇格局仍近於晉文。顏延之的《庭誥》,語言質樸,大約是無意求工,只是按照當時的習慣作文,所以用偶句而少雕琢。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是南朝最早描寫山水風景的名篇,頗饒古樸的風韻,卻能“煙雲變滅,盡態極妍”***許槤《六朝文絜箋註》***句法則以四言為主,較少變化。《石帆銘》、《瓜步山楬文》是同類性質的作品,前者奇崛弘麗,後者在摹山範水之中寄託了作者人地寒微的憤慨。齊樑以來,對形式的講求更加嚴格。寫景佳作有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都是簡潔精緻的小品。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喻之以理,動之以情,也是傳誦的名篇。

  江淹的《詣建平王上書》、《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篇,駢儷之中間以單行散語,不事穠豔,氣格高出時輩。劉峻的《辨命論》和《廣絕交論》,是以駢體作議論的典範。《廣絕交論》列舉五交三釁,雖為任昉身後而發,而筆鋒所及,已擴大到當時社會上一切勢利現象。另外,別成一體、嬉笑怒罵的俳諧之文,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沈約的《修竹彈甘蕉文》、袁淑的《驢山公九錫文》等。徐陵是南朝最後一位駢文大家,《玉臺新詠序》體現了駢文五色相宣、八音迭奏的特色,素為後世所稱道;《與齊尚書僕射楊遵彥書》,感情真摯,隸事工而論事暢,可推為集中壓卷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