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主題班會的發言稿

  創新逝老大海上的一葉方舟,嶄新的風帆揚起一片新的源泉;創新是綠茵草地裡的一朵花朵,嫣紅的花蕾綻放一抹新的希望;創新是蒼蒼藍天中的一個太陽,燦爛的光輝閃耀一道新的永恆。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守於創新主題的發言稿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創新主題的發言稿】一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捧讀著辛棄疾的《青玉案》,驀然發現,創新就在我們身邊。

  數學課上,老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講解一道令我們全軍覆沒的大題。隨著時間的流逝,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解題步驟宛如古老的符咒,大部分同學一臉茫然。這時,一位同學舉起了手:“老師,我覺得這道題是不是可以先用三線合一證AB=EF,進而再證……一步一步轉變,可能簡單些。”老師看著他,臉上露出恍然的表情,迅速地調整了一個解題思路,按照他的構想講了一遍,頓時,恍如撥開雲霧見青天,同學們茅塞頓開,一道難題就這樣迎刃而解。

  改換既定思維,尋求新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創新。原來,創新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創新就在同學們之間,就在我們身邊。

  週六早晨,踏著歡快的步子一路小跑回家,走到院子中,便聞到一股米粥的香氣撲鼻而來,今天的米粥似乎格外香醇!我不禁像個貪婪的小貓一樣皺起鼻子,嗅聞著空氣中瀰漫的濃郁香氣。母親從廚房探出頭來,笑得溫柔:“快去洗手,我們吃飯!”餐桌上,我吃著格外甜香的小米粥,滿臉疑惑:“媽,為什麼今天的小米粥這麼香?”母親一愣,笑著解釋:“這是媽媽新調製的配料,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歡,所以就試了試,你喜歡就好。”

  平凡的早晨,因為小小的改變而充滿溫馨。原來,創新就包裹在香甜的母愛中,就在我們身邊。

  假期,隨父母去果園幫忙。父親從三輪車上拿出個醜陋的鐵傢伙,它有著黑而粗糙的外表,看上去活像一隻有鐵公雞。“爸,這是什麼?”“鋪反光膜的。”“啊?我們家不是有一個嗎?用這麼難看的做什麼?”我不解。父親神祕一笑:“這你就不懂了,這是你老爸我自己改良焊接的,別看它其貌不揚,比市場上賣的輕便多了,應手。”父親眉飛色舞地開始了操作,果然活幹得又快又好。

  想不到父親還有這樣心思靈巧的一面,在田間地頭也能展現他的聰明才智。創新,它就在我們身邊。

  創新無處不在。細思我們的生活,大到汽車飛機,小到一個勺子的發明,其實都是創新的結果。創新存在於身邊細小瑣屑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一定會發現它們。

  創新,就在我們身邊。

  【關於創新主題的發言稿】二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一說,歷來為人所稱道。何為知?科學知識。何為行?即人之實踐。而現代偉大的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卻發表了《行知行》一文,主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這正說明了“傳承”與“創新”的共存與深化。這是出於對王陽明學說的充分了解,所以棄其糟粕,改“知行合一”為“先行後知,實踐結合學習”。學習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不拘泥於古人所限,力求創出自己的風格,融會貫通。

  所以陶行知是高尚之人,行高尚之事。高尚即“雅”。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若智、仁、勇俱全,此可謂中華文明之真正傳人。

  作為“海寶”一代,我們更多接觸的是現代化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喪失了與自然親密接觸,做到“天人合一”的機會。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會接受整個世界,未來的城市將要靠我們去改善!一棵樹,一個工廠,優先考慮誰?邊境有急,如何是好?惟利是圖,不借鑑書本,則毀樹早廠,是愚者。貿然發兵,不懂外交,即使貫通兵法,仍是蠢者。愚加之蠢,城市殆盡。

  大雅好學後,致道力行中。好學方能出成績,竭盡全部力量才能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

  由於有所共鳴與傳承,人類才不至於過分地迷失和繞圈子走老路。由於有所區別,人類才會有所發展。

  與其被淘汰,不如自我更新。“Delete”多餘的,不適合現在發展的“Create”新的思想,用90後的肩膀承擔起屬於90後的責任,讓世界更加美好,讓城市重展笑顏。

  聰明者善說,智慧者善聽,高明者善思。人生的歷程就好象是唱一首歌,如果始終是高調,惟我獨尊,萬事以批駁為先,即使是一個有著創新精神的人,他也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淹沒,為後來者居上。90後之後,有00後,00後之後,有10後,燦爛的未來確實是在我們的手裡,但不僅僅是在我們的手裡。虛心好學吧,哪怕對方之勢處於你之下,哪怕他的學識為你所不恥,但人有劣必有優,此時便更需要傳承,明白“九牛一豪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謹記學無常師。

  創新與傳承,是90後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缺創新,最多成為新一個“方孝孺”;缺繼承,哪怕你才過子建,最後也只能落為“方仲永”,泯然眾人笑。

  繼承源遠流長中的精華,開啟心之門,創造輝煌!

  【關於創新主題的發言稿】三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生活中總是不斷的提到要創新,那麼何為創新,簡單的來講,創新就是改變,就是把已有的事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改變。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能夠使企業走向成功。在德國有一家大服裝廠,每年的手套銷量十分平穩可觀。但就在2005年,距離它們不遠的地方又建了一家小的手套廠,起初它們並沒有把它放在眼裡,但是後來發現自己生產的手套並不吃香了,那個小手套生產廠幾乎佔據了80%的市場。原來是這個廠的設計人員發現人手左右並不一樣大,右手比左手大約百分之四,於是手套左右大小設計的並不一樣,人們帶起來也非常舒服,成功搶佔了市場雖然對左右手大小隻是做了一個微笑的改動,卻是一個巨大的創新。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是一樣,不斷的創新才能使我們走向成功,墨守成規只能導致失敗,多少科學家因為質疑自己的研究成果結果讓他人奪得先機,錯過了揚名的機會。

  創新是我們時代進步的動力也是我們個人發展的基石,我們不能墨守成規,要敢於變動,才能夠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關於創新主題的發言稿】四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文化積澱,為後人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社會體系。若想在這奔湧的時代潮流中永不落沉,只有創新。

  可創造出一套新的社會體系不是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因為每一套全新的社會體系必須經過時間的沉澱和檢驗。這時便需要我們對先輩們創造出的社會體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對“忠”的理解,在古代是一種盲忠,是對主上的忠心,甚至會演變為助紂為虐。在當今社會,“忠”更多地表現為對某種品質、某種精神的忠誠,如共產黨員忠心於共產主義、馬列精神,這會使黨內人員更團結,中國發展更迅速,時代的潮流需要的就是這種創新。

  放眼世界,在繼承與創新上許多國家都在探索,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繼承了很多好的傳統文化,同時創新性地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國兩制等;英國繼承了古老皇室的高貴與優雅,又頒佈了《權利法案》,實施君主立憲制,促進世界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有西方學者訪問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問道:“貴國既然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為何還要保留皇室”。田中角榮則說道:“天皇對於我們來說不是一個統治者,而是大和民族勤勞勇敢的象徵,保留皇室是想將其成為一種信仰、一種精神,提醒國民不要忘了先輩們所具有的出色品質”。

  繼承與創新不僅應是一個國家、社會所具備的,也是每個國民應具備的。對學生來說,繼承古人的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創新學習的技巧、思維與見解;對於老師來說,繼承古人的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創新教學方式。融洽學生關係;對於政府工作人員來說,繼承古人的兩袖清風、剛正不阿,創新工作思路與方法。一個人若想功成名就,一個國家若想繁榮昌盛,必應學會繼承與創新。

  【關於創新主題的發言稿】五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普朗克教授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但他沮喪這一發現破壞了原來他一直崇拜並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最終,他宣佈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為權威為受害,由此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而25歲的愛因斯坦敢於衝破權威聖圈,大膽突破,讚賞普朗克假設並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後又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偉大的權威。

  由此可見,突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敢於突破,不迷信權威,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才會有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五易畫風,不斷改進自己作品的風格,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創新。正因為齊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任然能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成熟完美,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他曾告誡弟子“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應該有自己的風格,不是一味地模仿前人,而是要勇於創新,敢於突破,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

  所以,無論是科學的發展,還是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創新與突破,創新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必須敢於創新,勇於突破,不能被權威所束縛。記住,創新從突破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