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介入治療副作用

  隨著癌症的多發,癌症的治療手段也多種多樣,其中有癌症介入治療,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一、動脈血栓形成和栓塞

  插管時的動脈內膜損傷,或血液肝素化不夠以致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和血管痙攣是動脈血栓形成的常見原因,血栓和粥樣化斑塊的脫落可造成血管栓塞。預防血栓形成的方法是,在穿刺時動作要輕柔,操作細心,減輕血管內膜的損傷;儘量縮短導管在血管內的時間;導管插入血管後注入肝素使全身血液肝素化。

  二、暫時性血管痙攣

  主要原因是由於多次損傷性穿刺和插管時間過長所致。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栓塞等疾病的患者容易發生血管痙攣,主要表現為區域性疼痛,還易招致血流量減慢或者血栓形成。對於肢體血管痙攣,可經導管注入妥拉蘇林25~50mg或區域性熱敷,內臟血管痙攣時可經導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必要時注入肝素100~150mg/h以防血栓形成。

  三、穿刺點出血或血腫

  常見原因有反覆插管,操作技術不熟練,區域性壓迫不當或患者有凝血機制障礙、高血壓等症狀。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血腫較大時會壓迫區域性靜脈,甚至發展成為血栓性靜脈炎。選擇細而有彈性的穿刺針,拔管時在穿刺點近側端妥當壓迫包紮,對凡是有高血壓和凝血機制障礙的患者,應先對症處理後再行穿刺,這些措施可以預防出血和血腫的發生。對於已經發生的較大血腫,可以採用區域性溼熱敷或次日理療,血腫內注射透明質酸酶500~3000IU,如果血腫壓迫附近血客和神經,可以考慮手術清除。

  四、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支氣管動脈造影和灌注化療的副作用。支氣管動脈尤其右側主幹4~6與肋間動脈共幹,後者與脊髓動物吻合,當遇有小血栓、離子型高滲造影劑濃度過高、抗癌藥用量過大時均易損傷脊髓動脈,造成積水、缺血、水腫,臨床上主要對動脈毒性大的抗癌藥物,儘量減少對血管的損傷。一旦出現脊髓損傷的症狀,應積極快速處理,如早期使用脫水劑減輕水腫,使用罌粟鹼、煙醯胺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迴圈,用激素類藥物減輕區域性炎症,同時應用ATP、輔酶A、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神經營養藥物、一般經過有效治療後2~3周恢復。

  五、其他併發症

  穿刺和插管引起的其他併發症有感染、瘻管形成、血管損傷或穿破、動脈夾層、假性動脈瘤、血管內導管絲斷落或導管打結。預防這些併發症的基本方法是在插管過程中掌握要領,正確操作,動作輕柔細心。

  不過,介入治療對於其他外科手術治療的優點在於:它無需開刀,一般只需要區域性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危險性。治療的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其次,對於目前尚無根治方法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儘量把藥物侷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正因如此,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某些疾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來的外科手術。目前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腫瘤的介入治療是經動脈選擇性插管向腫瘤內灌注化療藥物及將腫瘤的供氧血管栓塞,從而切斷腫瘤的供養,提高腫瘤區域性化療藥物深度,使腫瘤缺血壞死。腫瘤的介入治療主要用於治療:頭頸部腫瘤、支氣管肺癌、乳腺癌、胃癌、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腎臟腫瘤、盆腔腫瘤。

  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缺點:對於一般家庭,相對來說價格比較高,介入治療收取的治療費用相當高,一般沒有醫療保險或公費醫療的家庭很難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