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保護嗓子方法有哪些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傳播資訊的主要工具,它通過文字***書面語言***或聲音***口頭語言***為媒介來表達。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而言,口頭語言顯得尤為重要。口頭語言的好壞代表著口才水平的高低。教育學表明:當一個教師的知識和智力水平達到教學所需求的程度,口才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今天小編為你整理教師保護嗓子常識和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長期以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大量的需要用到嗓音,且往往會因為使用的方法不夠科學,只用不養或只用不練,或者其他一些病理性原因,造成嗓音的質量下降,講不響,講不長,甚至於沙啞失聲。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教師保護嗓子的常識及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保護嗓子的常識及方法

  1.講話的速度要放慢,讓呼吸順暢才可降低音量及音調,每七到十個字稍微停頓,換一口氣,閉上嘴巴,用鼻子吸氣,如果改不過來,可以試著邊嚼口香糖邊說話,或是嘴巴含著東西說話,雖然不太雅觀,卻是降低說話速度的好方法。2.保持輕鬆自然的姿勢說話,放鬆嘴巴、舌頭、下巴、喉部、肩膀和胸口的肌肉,採用腹式呼吸發音,不要彎腰駝背,注意鼻腔共鳴,而不是從喉嚨發聲。3.不要說悄悄話和不要大聲喊叫一樣重要,刻意壓低音量反而更傷聲帶,因為聲帶的用力方式不對,注意可以小聲說話但不要講悄悄話。4.常喝溫開水,保持喉部的溼潤,避免激性的飲食如酒、咖啡、濃茶及辣椒等,避免抽菸或二手菸,有胃酸過多現象的人應避免吃宵夜。5.感冒時儘量少說話,因為聲帶可能已經水腫發炎,千萬不可雪上加霜。6.生活規律,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儘量放鬆心情,舒解情緒和減緩工作壓力,多運動,增加肺活量來增加音量,以減少用力嘶喊的需要。7.多利用肢體語言手勢和臉部表情等來幫助溝通,和講話的物件距離不要太遠,多用麥克風。8.上課以外的時間少說話,有機會休息就多休息。9.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10.不要用力清喉嚨或咳嗽,尤其是清喉嚨的習慣,一定要改掉。

  教師運用自己口才的技巧

  教師通過敏銳識別學生髮送出的訊號,就能得知是否使他們厭煩了。教師越是注意學生以及他們的注意點,就越是不會使他們厭煩。被厭煩的首要原因是學生對生活中重要事情的錯誤認識。第二個原因是不靈活。這並不意味著走向另一個極端,拒絕談話中遵循新的明顯反映對方理所當然直接關心的問題的方向;也不意味著忽視對方想要提出的任何問題。問題常常是學生的真正興趣及真正思慮的最好向導。拒絕對問題作出反映通常是失去了提供幫助的真正機會。

  做一個會談話的教師還意味著在對於學生適合的水平上談話。課堂上,教師經常被要求對學生談論一些他們知道得比我們少的事情,或對理解水平和言語流暢性比我們差的人談話。不要擺出屈尊俯就的樣子或居高臨下地對他們談話,教師必須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談話。而且教師還必須注意到不管所討論的事情對學生多麼重要,也不管自己解釋得多麼好,他們可能只有很有限的注意廣度。一兩句話以後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渙散了,而從此以後教師的所有辯才都是白費口舌。在這種情形下,關鍵的是要不斷地停頓以檢視我們的學生是否跟得上。行業口才

  像“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嗎?”“我說清楚了嗎?”這些簡單的問題是有幫助的。但學生常常有一種令人苦惱的要回答“是的”的傾向,即使他們完全沒有聽懂。所以更好的一種問題形式,是像一個好的教師所使用的那種,不只是要求是或不是這樣的反應。這意味著請聽者返回一些你剛剛給予他們的資訊***“所以對……極為重要的是什麼?”***或問他們你剛剛所說的事情的意義***“所以如果……那對你將意味著什麼?”***

  會談話的教師另一個特徵是言談和姿態上沒有令人討厭的習氣。不斷地重複像“你知道”“等等”“我是說”以及“對嗎?”這樣的話語,最有耐心的聽著也會心煩意亂。幾乎同樣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不斷地用手擺弄眼鏡或手帕。

  教師教育的口才要求

  有的放矢,動人心絃。要教育人,就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個性,採取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手段。這就決定了教育口才,不可能是千篇一律,而必須有特定的物件、特定的方法、特定的個性、特定的內容,並且產生使學生動心動情的特有效果,從而激發或改變學生的某種行為。

  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這是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曲直、美醜、善惡的最有效的途徑。做學生的思想工作,規範學生的行為,不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是教育學生的一種方法,也是教育口才的一個特徵。教育口才,不管講何種情況,講何種內容總需要教育者飽含熱情。常言說,感人心者,莫先於情。以情動情,以情感人。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手段。

  靈活機動,亦莊亦諧。教育口才可以像做報告或發表演說那樣,從長篇大論中表現出來,也可以像一句提醒或兩句暗示那樣,從三言兩語中自然流露;可以是從學科知識中生髮開來,也可以從與學生的各種型別的交談中集中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