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說課引起轟動的八大訣竅

  天天講課,卻不知還有“說課”一詞。所謂“說課”,在於說理,不只是教學生什麼,也是說為什麼要教!不要小看這“說課”,一次好的“說課”,真的是教師畢生功力的集中展示。古人云:功夫在詩外,今常說:臺上十分鐘,臺下三年功。真想說好課,堪用一生來準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用。

  訣竅一:跳出廬山識面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學那點事,有時還真需要“跳出教材外,不在課堂中”,否則,難識廬山真面目。

  就拿教材來說,它的前後都有“轉化”,先是教材編者依據國家教育大綱進行了一次轉化,即由“大綱”到“教材”,教師在瞭解了教材編者的意圖,弄清楚整個學段教材的邏輯線索後,為學生編寫“導學案”,這又是一次轉化。當然,最重要的轉化,接受方必須是學生。教師如果能夠不僅承上啟下,還能站在教材編者之上與學習者之下,刪繁就簡,因地制宜,選擇最佳路徑來實施教學,顯然從根本上掌握了優勢。

  訣竅二:紙上談兵圖圓滿

  從字面上看,“說”和“講”同義,而“說課”和“講課”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講課是務實,看的是課堂上的真功夫;說課是務虛,看的是“紙上談兵”。紙上談兵的說課,由於沒有教學物件的互動反饋,一廂情願的成分不少,其效果也就無法檢驗;如果只說課而不上課,那更可以盡情地朝理想化的方向去說,反正只看“紙上”不看“堂上”,所以厚黑一點,“說的”要比“唱的”好聽,要儘量追求圓滿。

  從這個意義上講,說課稿就是一幅課堂暢想圖,只要你能自圓其說,不露破綻,只要你能創意迭出,展示精彩,就可以沙盤推演,盡顯高妙,就可以生唱師和,旋律優美。如果“說”都說不好,“做”,自然會大打折扣的。

  訣竅三:環環相扣解連環

  把握教材不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個知識點,更是對教材的整體把握,能夠把前後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如同數學中的點、線、面、體一樣,知識的掌握也分為四個層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個個的知識點,但不能把這些知識點連成一條線,這是掌握知識的第一個層次;有的人能夠把同類的知識前後聯絡起來,形成一條線,但不能把不同型別的各條線的知識橫向並聯起來,形成一個面,這是第二次層次;有的人能夠把同一年級的知識縱向、橫向聯絡起來形成一個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級一個學段的知識聯絡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的立方體,這是第三個層次。只有把整個學段的知識縱向、橫向聯絡起來,才能形成一個知識體,這是第四個層次。一個教師如果達到了第四個層次,就會成為一個教學專家,在教學中不管從哪個知識點切入,都能把各種知識連線起來。一些特級教師之所以能隨心所欲的駕馭教材,就在於他們達到了第四個層次。

  說課也是這樣,如果死板地按照“八說”的要求逐一陳述,自然單調乏味。如果採取步步為營、環環相扣的手法,並提分承與互文現義靈活運用,這環講理論,那環擺實踐,互相支撐,相互印證,整篇說課稿像小說般,甚至有了跌宕起伏的情節,那該多好!

  訣竅四:理念先行重寓道

  說課不是宣講教案,不是濃縮課堂教學過程。說課的核心在於說理,在於說清“為什麼這樣教”。因為沒有在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只知道做什麼,不瞭解為什麼這樣做,永遠是經驗型的教學,只能是高耗低效的。因此,說課要做到理念先行,突出理論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主動接受教育教學要改革的新資訊、新成果,並應用到“演說”中來。

  說課的內容必須客觀真實,科學合理,不能故弄玄虛,故作艱深,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專業術語。要真實地反映自己是怎樣做的,為什麼這樣做。哪怕是並非科學、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實地說出來。引起聽者的思考,通過相互切磋,形成共識,進而完善說者的教學設計。

  說課是為課堂教學實踐服務的,說課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環節不僅要具有可操作性,還要儘量把“做法”背後的“道理”說出來。

  訣竅五:突出學情淡教痕

  剛才提到,“說”的既然是“道”,那“道”就不能再是老一套。眾所周知,全國都在搞課改。課改就是變“教中心”為“學中心”,變“教師講,學生記”為“自主合作探究”。課改後的師生關係——學生是教師的同僚而不是單純的執行者,是課堂的主宰而不是作業的奴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藉助與同學合作的力量,應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獲取新知鍛鍊能力,並在不斷進取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所以,說課時一定要突出學情,淡化教痕,關注學生是否自主,有沒有互動,有沒有因人而異體現個性化教學,有沒有優勢互補倡導合作學習,有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的角度去設計問題,有沒有關注學生的發展差異並提供階梯式套餐……如果仍是教師大顯神通,將教材講得淋漓盡致,而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樣的說課一定失敗——大方向就錯了!

  鑑於此,傳統說課中的“說教法”都被“說學情”取代了。“能說會道、上躥下跳”的教師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說課者要注意教師的角色轉變,也就是變教師“二傳手”為鼓勵學生“一傳”,教師是班裡的第51名學生,是“平等中的首席”,即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收穫、一起成長。

  訣竅六:陳言務去耳目新

  準、明、會、好、清——好的說課,離不開這五條標準。即——說“準”教材,說“明”教法,說“會”學法,說“好”教學意圖,說“清”練習層次。

  說課切忌平鋪直敘,要突出亮點,重要細節不可忽略,以給聽者深切的感受。說課語言力求清晰流暢,說課稿文字力求簡潔生動,書寫格式、圖片表格力求明快醒目,富有感染力。顯示出教者的語言素養和文字功底。

  說課的物件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所以說課時不宜把每個過程說得太詳細,要重點說出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的方法,說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語言表達要詳略分明,不要簡單地再現上課過程,更不要細講課堂知識,而要多分享教育理論,個性化的創新點,要交待清楚,給聽眾記憶反應的時間。

  總之,陳言務去,老調“別”彈,一定要說出自己的見解,儘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訣竅七:間架結構如美文

  說課可以針對某一節課的內容進行,也可以圍繞某一單元、某一章節展開;可以同時說出目標的確定、教法的選擇、學法的指導、進行程式的全部內容,也可只說其中的一項內容,還可只說某一概念是如何引出的,或某一規律是如何得出的,或某個演示實驗是如何設計的,等等。要做到說主不說次,說大不說小,說精不說粗,說難不說易;要堅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拘形式的原則。同時,說課只要體現教學設計的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學特長。

  說課稿應該是一篇結構完整的美文:中心明確,詳略得當;有頭有尾,首尾圓合;過渡銜接,順暢自然。

  訣竅八:圖文並茂講激昂

  說課不是“背課”,也不是“讀課”,要突出“說”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也不能按說課稿一字不差地讀下來。一節成功的說課,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有重點,有層次,有理有據。說課的時間不宜太長,也不宜太短,通常10到15分鐘之間。

  因為說課不僅要說“教什麼”,還要說“怎樣教”。說“怎樣教”實際上就是要說出你準備怎樣上課,只是不單純地將課堂上一問一答那麼詳細地顯露出來,但是也要讓聽者知道你的教學設想和具體步驟。有問有講,有讀有說,用自己的語言變化將聽者帶入到你的課堂教學中去,未進課堂卻彷彿看到了你上課的情景,推測了你的課堂教學效果。

  說課時,不但要精神飽滿,而且要充滿激情。要使聽課者首先從表象上感到說課者對說好課的決心與自信心,從而感染聽者,引發共鳴。所以,說課一般要求脫稿,演講似的慷慨激昂,讓聽眾從抑揚頓挫、高低升降中體會說課內容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