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社交技巧

  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的心理變化還有在社交上人的思維慣性,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本質

  社會交往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的本質是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與此相適應,社會交往可以分為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兩性交往。

  從心理的角度研究社會交往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則是近些年的事。目前由於研究者的興趣和理解的不同,不但對這門學科的命名不同,而且在學科概念的界定上更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學科的命名上,比較接近的有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人際關係學、心理交往學、交際心理學和社會交往心理學等。

  影響心理和行為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隨機性極大,社會交往心理學主要採用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和測量法等對社會交往中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其次,社會交往心理學是綜合科學,具有綜合性的特徵。社會交往心理學的研究需要藉助多種學科已有的理論和方法。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為研究社會交往活動中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從基本理論到實踐方法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社會交往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學科成為可能。

  二、意義和作用

  社會交往有利於個人成長。社會交往是文化傳播的手段。社會交往是社會構成與發展的基礎。

  是提高個人生產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創造、保持、傳播和發展;

  是認識產生、深化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是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之一。

  三、影響社會交往的因素

  1.交往語言素養。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這取決於人們之間的依賴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決於是否採用最通俗易懂,對方易於接受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關係的能力。當交往用口頭語言時,交際素養表現為善於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傾聽別人的講話,表現為富有同情心、能產生共鳴。列寧曾指出:“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在交際過程中,使用恰當、準確,富有表現力而又明白易懂得的語言,便意味著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則,就很難順利溝通雙方的思想和感情。

  2.道德修養。受過良好的道德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在交往中的表現明顯不同。前者說話文明禮貌,待人接物處理得當,且誠實、正直、善良,對集體和他人的強烈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很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後者待人接物表現較差,交往中處處為自己考慮,不關心集體和他人,不易“合群”。

  3.個人生活態度。如果為人開朗、活潑、樂觀,就有利於與別人交往;反之,與別人的交往就會遇到困難,並且常常也不願與別人交往。

  4.父母個性及父母與周圍人們之間關係的影響。我們小時候的社會交往能力是靠學習、模仿得來的,學習模仿的物件首先是父母及父母與處於同一生活區域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如果父母熱情開朗,善於交際,並經常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與周圍人相處也很好,耳濡目染,我們就會逐漸養成與人們交往的習慣,也比較容易與人相處。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會交際,與周圍人們很少來往,就必然使我們失去其它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學習和鍛鍊機會。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時鍛鍊,一旦與生人接觸,就會顯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理形成一種自卑感,從而失去交往的興趣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