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禮儀與中外社交

  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外社交禮儀知識,供你參考。

  社交禮儀知識一:中外社交禮節

  西方人過於喜歡說Thank you和 Please,沒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煩。另一方面,中國人相信對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就有些失禮,對別人不夠尊重。在稱讚什麼人的問題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異。人們常聽到美國婦女談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幹得怎樣出色,歷次提級,得到獎勵,等等。她也會誇自己的子女多麼聰明,學習成績怎樣好,在集郵小組裡多麼積極,在什麼地方的音樂會上演出過,等等。在中國,人們就會認為這樣做未免太俗氣。他們不會在外人面前誇自己家裡的人。有人打了個噴嚏,旁邊的人有時會說點什麼。中國人可能會說“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社交禮儀知識二:中外語言上的差別

  互相瞭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一箇中國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會兒就回來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人和一個外國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釋說:“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髒,早該換了。簡直象芝麻醬煮餃子。”這個比喻很別緻,很生動,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朋友笑了,而那個外國人既沒有吃過“芝麻醬”也沒有見過“煮餃子”,絲毫不覺得這個比喻幽默,難怪他顯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擁擠不堪,常說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不堪***。這種比喻有些中國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賞其妙處,因為見過開啟的沙丁魚罐頭的人很少,看到過一個又小又扁的罐頭盒裡,緊緊塞滿整整齊齊的幾排手指頭長的沙丁魚的人是不多的。很多例子說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則沒有。

  社交禮儀知識三:日常談話中的打招呼和告別

  一天中午,一個在中國學習的美國留學生有個約會。他剛要騎上創神,一位中國朋友從旁邊走過,問他:“吃了嗎?”這是中國人在吃飯前後打招呼的常用語。美國留學生笑著點點頭,揮揮手錶示告別,就走了。他知道,中國朋友的話等於英語中的 Hello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譯成Have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國人聽起來就很怪。

  美國人會以為,這種打招呼似乎是說:“我也沒有吃。走吧,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吧。”或者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總之,這樣打招呼有時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

  發生過這樣的事。有一次,一個剛到中國不久的外國留學生結結巴巴地用漢語說;“你們為什麼老問我吃了飯沒有?我有錢。”他以為人們總問他“吃飯了嗎”是因為怕他沒錢吃飯。他顯然對這種問法感到生氣。

  再如,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和“到哪兒去啦?”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這兩句英語來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