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怎麼與班主任語言溝通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在與學生進行語言溝通的策略上,沒有最好更好,只要適合有效就好。下面小編整理了學生與班主任語言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學生與班主任語言溝通的方法一、與學生進行語言溝通的前提

  首先,明確談話的目的

  在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前,首先要確定“與學生交流的目的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樣,交流才會有中心、才會有目標、有方法,才能有效果。

  其次,瞭解談話的物件,溝通因人而宜。

  孫子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句話也適用於教育。如果談話是面對全體,就要了解學生當時的心情、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如果是對個體,就要了解他的興趣、特長、性格特點等。然後,班主任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特長、性格特點等因素確定不同的談話內容,做到看人說話。對於有惰性、依賴性的學生,宜用觸動式談話法。即談話時措詞可以比較尖銳些,但絕不能諷刺挖苦。對於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宜用漸進式談話法。即談話時對問題不“和盤托出”,而是逐步傳達出資訊,使對方逐步適應、接受,這種方式不至於一下子談崩。對於盲目性大、自我覺悟差,但易於感化的學生,宜用參照式談話法。即藉助他人的經驗教訓,運用對比的方式烘托出談話的主題,使談話者感受到客觀上的某種壓力,促其自我反省。對於脾氣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動的學生,宜用商討式談話法。即以商討的方式,平心靜氣地使其在一種友好的氣氛中自然接受批評意見。對於善於思考、性格內向、各方面比較成熟的學生宜用發問式談話法。即將交流的資訊,以提問的方式傳遞他們,學生自然就會意識到,並加以注意。

  再次,師生平等。

  教育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教師要服務於學生,首先要能平等地與學生對話交流。記得《簡愛》裡有一句話:“雖然我很窮,長得也不漂亮,但是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我們的靈魂都將經過墳墓站到上帝面前,在上帝面前我們是平等的!”師生關係也是一樣。 師生有別,但人格是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原則是開啟學生心結的鑰匙,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平等才能交流,才能充分尊重學生,才能不斷激發起學生的上進心。訓斥、辱罵、命令、心情不好向學生髮脾氣等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平等。如果教育中失去了尊重與平等的前提,就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一旦對教師的教育有了逆反心理,則這時的教育就為零。而平時師生間相互問候、借完東西向學生說聲謝謝、請學生坐下與老師交談、發現自己有錯誤時及時向學生道歉,及時回覆簡訊,為學生保守祕密等等,這些雖是教育工作中的細節,卻於細微處見平等。

  學生與班主任語言溝通的方法二、與學生進行語言溝通的策略

  首先,抓住教育的最佳時機,爭取溝通的有效性

  《學記》上有句話:“當其可時謂時。”意思是說,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才能叫“及時”。就像釣魚一樣,只有把握住魚咬餌的那一刻,才會有美麗瞬間的收穫。教育也是一樣,只有善於捕捉教育的最佳時機,才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我們抓住年級安排的各項比賽活動機會進行教育,不僅可以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還可以將學生在活動中的體會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水平上。在一次廣播操比賽中,我班得了第四名。同學們不滿意,甚至有的同學氣氣囊囊,不服氣。看到這種情況,我趕忙跟著他們回到教室,對他們說:“雖然這次比賽我們得了第四名,但是在這次比賽中我看到了同學們團結拼搏的精神,看到了同學們在課餘時間刻苦練習的身影。我們在這次比賽中表現出的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遠比名次更重要,不管是比賽還是學習,注重拼搏的過程比注重結果更重要。不管這次比賽的成績如何,在我心中,你們是最優秀的。”我的一番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心平氣爽,熱情重新高漲。

  其次,從人人都渴望讚揚的心理需求出發,強化學校的各項要求規定

  我們班主任都知道,每學期都要反覆向學生強調日常行為規範。實際上,這些規範的內容學生都知道,對於老師反覆空洞的說教學生聽膩了,聽煩了,這就達不到我們需要的效果。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經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及時地進行欣賞、讚美和激勵便是幫助學生飛向成功彼岸的翅膀。差生需要表揚,優生更是理應得到表揚。於是,我從人人都渴望讚揚的心理需求出發,利用年級要求強化常規管理之機對全班學生進行表揚。其實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每位同學都做得好,而是我不想因為1%做得不好,讓99%的做得好的同學也聽到批評的話語。我的做法是公開表揚100%,私下批評1%。這樣既讓全體同學都受到表揚和激勵,又給1%同學留了自尊和改正的空間。用表揚代替空洞的說教,使學生對各項規定不僅入耳,而且入腦入心。

  再次,換一種表達方式能達到預期效果。

  去年3月底,學校通知我班將不去勞動基地勞動,改為為中考體育測試服務。這一訊息對盼望去勞動已久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如何讓學生心平氣和地接受現實呢?正巧趕上清明節休息周的前一個晚自習。我在通知完清明節放假安排後,問學生,“還有一個事,你們聽說了嗎?”學生說“什麼事”,我說“就是去勞動實踐的事”。這時,有的同學就說了,“聽說留兩個班不去?”我順著學生說:“對”。“今年初中升高中要體育測試成績,我們學校是中考體育測試考點,局裡要求兩個班同學跟著測試服務.中考是一項既重要又非常嚴肅的事情,他會影響考生的命運。你們說,學校會留下哪兩個班呢?”有的學生在下面小聲說:“留好點的唄”。我說:“你說的非常對,這麼重要的事,肯定要留比較好的班級。我們班表現怎麼樣?”學生說“好”,我就說,“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我們榮幸地被留下了。”這時學生沒有什麼反應,可能是正在轉變看法。於是我又接著又說,下武旗勞動七天,我們五天完成體育測試服務,剩下一天去北大,一天修整,怎麼樣。學生鼓掌歡呼。我接著說,我們還可以利用晚自習的時間看看英文電影、語文的《雷雨》、歷史的二戰紀實什麼的,怎麼樣?學生又一次鼓掌歡呼。這時有的同學又問,“老師那我們還用補上勞動實踐課嗎”,我說“不補了”,“那成績怎麼算”?我說“只要圓滿完成任務就肯定是優秀“。學生又一次鼓掌歡呼。本來我們預計學生很難接受的一個事實,沒想到在學生的三次鼓掌歡呼聲中,學生欣然接受了。

  第四,幽默委婉式的“批評“,是容易讓學生接受的語言溝通

  幽默式批評指的是用詼諧、含蓄、發人深省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既有份量,又易讓受批評的學生接受.一次我正講著課,忽然看見坐在後排的一名平時散漫、對學習不上心的男生舉著個大蘋果吃著,他好象沒感覺到當時是在上課。當時這名男生的舉動確實分散了我的注意力。但是我沒有直接地批評他,而是先是停頓了一下,然後笑著對那位同學說:“你坐著,我站著;你吃著,我看著。考驗老師吶,行,你慢慢吃,我繼續講。”就在我說的過程中,學生一邊哈哈大樂,一邊回頭尋找那個吃蘋果的同學。那個同學也就非常不好意思地把蘋果放到桌抖裡。

  古人云:"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面對眾多的問題學生,溝通是要講究技巧。高明、機巧、妥貼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順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師的德才、教養和風度!在德育管理中,對學生髮型和服裝的要求是我們常抓不懈的一項基本要求。在新學期開學後不久,我發現班裡那名愛留長髮的男生的頭髮又長了,想建議他去剪頭髮。但是鑑於他偏於內向、偏執、自尊心較強性格,我沒有將他叫到辦公室,更沒有嚴肅地提及此事。而是抓住一次在樓道里碰見他的機會,半開玩笑對他說:“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人抬頭。你抬頭了嗎”?那個學生說,“老師,我沒抬頭”我說,“你還是抬抬頭吧。二月二去理髮,能夠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正好你的頭髮有些長了,多好的機會啊”。學生連忙說:“老師,我去,我去。”

  第五,用讚揚代替批評,是語言溝通的最高境界

  好學生人人都會誇。而要把問題學生誇得沒有問題了,那就太不簡單了。清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教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我在一本書的序言裡讀過陶行知老先生如何誇犯錯誤的學生一個例子,印象很深。陶老在擔任一所小學校長期間,看到一名男生拿起磚頭要砸同學,立即上前制止,並責令男生放學時到他的辦公室。放學後,等他來到辦公室,那名男生已經到了。不料,一見面陶行知就掏出一塊糖遞給他,並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男生驚疑地接過糖果。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裡,說:“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打同學時,你馬上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來。隨後,陶行知接著又說:“據我瞭解,你要打的同學在這之前欺負了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很有正義感。”隨即掏出第三塊糖獎勵他。這時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拿磚頭砸他啊。”這時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過去,說:“你已經知錯,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送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陶行知校長不愧是著名教育家,雖然他一句都沒有訓斥那位學生,那位學生卻得到了收益一生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