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班級管理的人際關係

  幼兒從家庭走入幼兒園,同伴之間的交往正式開始了。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也展開了。有師生關係和夥伴關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

  :夥伴關係

  幼兒從家庭走入幼兒園,同伴之間的交往正式開始了。在幼兒園這三年中,幼兒是怎樣開始交往的?又是如何成為班裡受同伴喜歡或不喜歡的人呢?幼兒同伴交往是一個複雜的交往系統。教育者不僅應在瞭解幼兒同伴關係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干預,而且要針對個別幼兒的發展特點進行個別關注。

  小班幼兒同伴關係的特點:混沌期

  小班幼兒交往中的衝突原因往往是因為爭搶玩具或者空間,幼兒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交往,其認知的自我中心性決定了幼兒會去直接動手去解決問題,這導致了交往中的矛盾和衝突。在這樣的交往過程中,個別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高,如洋洋能力高,能夠關心別人,就受到同伴的歡迎。而點點願意與同伴交往,交往範圍也大,可是不會處理同伴交往時遇到的問題,與同伴之間的衝突也多,因此處於矛盾的同伴地位,有的小朋友喜歡他,有的小朋友不喜歡他。還有個別幼兒的無意衝突行為被同伴知覺為攻擊行為,被老師當眾進行批評後,很容易成為同伴告狀的物件,如京京無意攻擊,而晴兒大聲告狀,很容易讓班裡其他幼兒形成“京京愛打人”的印象,京京有可能就會成為班裡受拒絕的孩子。

  小班幼兒對同伴的偏好原因主要來自於“和我一起玩”、“他喜歡我”等粗略的社會態度和同伴是否具有良好的外表特徵;小班幼兒同伴間交往不具有穩定性,兩兩穩定互選為朋友的很少,在交往上具有隨機性。

  總之,小班幼兒的同伴交往剛剛開始,同伴地位分化不明顯,同伴關係處於懵懂的混沌期。

  干預措施:小班幼兒處於同伴關係的混沌期,教育者應該更多促進小班幼兒更多交往,如進行認識同伴、關注他人的情緒、找好朋友的主題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社會態度,樹立正確的交往規則,在同伴衝突未發生之時,就要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交往中的衝突,如禮貌活動,如滲透規則意識的“輪流玩”、“排隊”等遊戲環節;小班幼兒對同伴偏愛還不敏感,同伴分化還未形成,教師有意無意的指向很重要,因此教師尤其要注意的是應儘量樹立正面的、良好的規則,不應當眾批評幼兒負面或錯誤的交往行為;同時,教師在針對個別幼兒的錯誤交往行為進行教育時,儘量避免當眾批評,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其他幼兒的無意模仿學習,另一方面一旦樹立該幼兒的不良形象,該幼兒很容易成為班級裡受拒絕的幼兒,這樣他在幼兒園的三年中很有可能越來越受到同伴拒絕。

  中班幼兒同伴關係的特點:分化期

  中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逐步發展,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迅速提高,幼兒對同伴的關注範圍擴大,因此中班幼兒的交往增多,幼兒在班裡的影響力有所提高,社會影響力的差異縮小了,受忽視的人數比例減少了,中班幼兒擴大著交往範圍;中班幼兒之間開始喜歡玩一些競技遊戲,但是在遊戲過程中,由於幼兒以自我為中心,還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因此出現許多衝突和摩擦,這導致幼兒對同伴的偏愛分化明顯,受同伴喜歡的和受同伴拒絕的幼兒的偏愛差異增大。個別認知發展水平已經達到去中心化的幼兒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並能夠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成為班級中受歡迎的人。

  薇薇和晴兒成了要好的朋友,她們經常在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薇薇個性比較內向,不喜歡在大家面前表現自己,在班裡,她雖然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得最多的還是晴兒。

  中班幼兒同伴間的交往開始穩定,兩兩穩定互選朋友的情況增加,幼兒在交往物件上有明確的指向性。

  中班幼兒對同伴偏愛的因素有了變化,變得更具體,也更加多元化。良好的同伴關係不僅需要良好的社會態度,還需要有積極的社會行為和良好的外表特徵;而中班幼兒對消極社會行為的知覺更加敏感,攻擊同伴這樣的消極社會行為讓幼兒成為受同伴拒絕的人。

  總之,中班幼兒同伴交往已經分化,同伴偏愛物件明確而具體,同伴關係處於鮮明的分化期。

  干預措施:中班幼兒處於同伴關係的分化期,此時幼兒的認知能力增強,但依然處於自我中心期,教育者需要以理解他人為準則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比如,通過講故事,培養幼兒的分享、幫助、謙讓和合作行為,要求幼兒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想一想對方的情緒和感受。但是由於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在理解他人的活動開展之前,需要培養幼兒對自我和他人的情緒認知。比如,可以通過表揚自己和表揚他人的活動,在活動中注意要採用過程性表揚,即表揚自我和他人值得表揚的做法、努力等具體方面,而不是單純表揚個人的能力、品質、特徵。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的自信,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幼兒過程歸因的能力,使之能夠接受挑戰和失敗,能夠接受他人。

  大班幼兒同伴關係的特點:穩定期

  大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進一步加強,經過中班的同伴衝突期後,逐步去中心化,興趣相似的幼兒共同遊戲的頻率更高,同伴交往進一步深化,兩兩交往更多且更穩定,核心人物引導的小團體出現,交往更多發生在小團體中,小團體的決定對於個體的影響越來越大。

  大班幼兒同伴地位之間的分化程度保持穩定,幼兒在班裡的影響力和受同伴偏愛的程度和中班差不多,差異沒有變化。大班幼兒對同伴的偏好更加鮮明,受拒絕和受歡迎幼兒的社會偏愛和社會影響差異加大,特別受同伴歡迎和拒絕的幼兒已經處於同伴的偏愛極端,如洋洋是大家都喜歡的幼兒,而丁丁現在是大家都拒絕的幼兒。大班幼兒對同伴的偏好因素與中班相比更加明確,良好的同伴關係需要良好的社會態度和積極的社會行為,而消極的社會行為,如攻擊行為,將直接決定該幼兒不受歡迎。外表特徵和能力成績表現在大班同伴關係中所起作用倒不大。

  總之,大班幼兒的同伴交往已經完成分化,幼兒在班級中的同伴地位處於穩定狀態。

  干預建議:大班幼兒處於同伴關係的穩定期,幼兒對同伴的偏愛已經穩定。以核心人物引導的小團體逐步增多並穩定,幼兒的衝突更多發生在小團體中,而且小團體對幼兒行為具有壓力指向作用。因此,教師應引導小團體健康發展,通過小組或小團體的合作活動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比如,教師可以設定一些合作活動,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達到促進小組通力合作的目的。在活動中遇到了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幫助和引導小組或小團體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通過小團體培養幼兒良好的同伴關係和有效的社會交往技能。

  最後,特別要提及的是,在學前幼兒同伴關係的發展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受拒絕和受忽視幼兒的發展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班受拒絕的幼兒在中班和大班會越來越受到同伴的拒絕。受忽視的同伴交往狀況隨著同伴交往的增多,會越來越集中在個別幼兒身上。因此受拒絕和受忽視幼兒自身的一些穩定特徵,會持續影響幼兒,使之一直處於不利的同伴地位。

  ***2***

  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交往圈逐漸擴大,兒童對外關係的焦點也由親子關係逐漸向同伴關係轉移。一些幼兒進入幼兒園後,如何處理同伴關係成了他們面臨的棘手問題。

  那麼,究竟那些因素導致幼兒同伴關係處理不當呢?

  1兒童的特異性外在特徵。

  研究發現,那些外貌奇特,如身體有缺陷,過於肥胖,衣著邋遢不講衛生,發音不標準,動作技能不佳的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容易遭到同伴的拒絕。

  2社會交往技能差。

  由於親子關係是一種天然的血緣關係,因此,無論幼兒做錯了什麼,都會得到父母的接納,而且親子關係更多的是一種“權威——服從”的關係。與此不同的是,同伴關係更多的是一種互惠的關係。在同伴交往中,幼兒不得不靠自己的社會交往技能和優點來贏得其他小朋友的認同,獲得屬於自己的地位,他們必須學會如何有效的加入其他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如何與其他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說服別人並尋求其他幼兒的幫助和支援。在衝突情境中,幼兒還必須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為自己辯護,如何機智的解決衝突。研究表明,同伴關係不良的幼兒往往會表現出許多破壞行為、攻擊性和敵意、不合作,或者態度冷漠、行為退縮等不良的社會交往技能。

  3家庭因素。

  ①親子關係的性質影響幼兒的同伴關係。一方面,幼兒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獲得人際交往的一些基本技能,並尋求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係,這為幼兒日後同伴交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幼兒對父母依戀關係的性質也將影響幼兒的同伴關係。研究發現,與父母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很可能“輻射”到與同伴交往中,使幼兒很難與其他小朋友形成正常的、安全的關係。②家庭教養方式影響幼兒的同伴關係。研究發現,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父母對幼兒的同伴交往干預過多卻又缺乏具體而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等,很可能造成幼兒的高攻擊性。從而導致幼兒在同伴中不受歡迎。相反,在親子交往中,如果父母對幼兒的需要敏感,對幼兒的不當行為給與正確的反應,幼兒也可能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另外,溫暖的家庭氣氛、對兒童作中等程度的控制、對兒童的活動或感興趣的東西表現出積極的反應、實行民主而不是專制的管理等等,更容易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

  當幼兒出現不良的同伴關係時,家長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幫助他們。

  1給幼兒營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和氣氛,併為他們提供成功的同伴經驗。比如,在家聽眾營造民主、和諧和溫暖的氣氛;對兒童不做專制式管制;容忍幼兒的一些小錯誤;給與幼兒無條件的積極評價。還可以有意識的為同伴關係不良的幼兒的同伴交往創造機會。比如,經常引導他們參加社群的活動小組和班級中其他幼兒的生日晚會,鼓勵他們表演節目;家長還可以把其他幼兒請到自己家裡來,指導他們參加一些互動的活動,讓他們在交往活動中受益等。

  2創設情境,培養幼兒對社會交往的認識。家長和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創設同伴交往的情景,讓幼兒思考如何解決故事或遊戲活動中的社會交往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哪些行為是恰當的,哪些行為是難以容忍的。僅僅告訴幼兒“正確的做”的不夠的,還要告訴幼兒“如何正確的做”.

  3及時向專家求助。如果幼兒的同伴關係問題確實非常嚴重,嚴重影響到幼兒之間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到教師和家長時,應立即向專家求助。

  :師幼關係

  師幼關係的定位:教師與幼兒的關係是班級人際關係的核心因素,正因為班級中有教師與幼兒的存在,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才使得班級得以正常運轉。

  教師是主導性,幼兒是主體性。

  教師主導性與幼兒主體性是協調作用,相互促進的關係。

  教育家贊科夫認為,就教育工作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要看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

  我認為,這種重要的師生關係應是一種平等、和諧的朋友關係。

  在新《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教師與幼兒應以愛為紐帶,建構起真誠、和諧的人際關係

  讓孩子傾訴————坐下來聽

  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

  與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讓孩子決定————學會選擇

  替孩子著想————留點尊嚴

  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

  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

  向孩子學習————能者為師

  老師讓孩子們排好長隊,準備出去做戶外活動,可是,幾個孩子搶著抓老師的手,要當排頭,隨後,越多的小孩上來要當排頭。

  幼兒園午睡時,總有個別孩子遲遲不能入睡,有的還和旁邊的講話,有的自己動來動去,吵得旁邊的也睡不著。

  傳統教育中師幼關係的反思:

  在傳統的教育領域裡,教師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教育的主體,幼兒是客體,教育者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知識灌輸給幼兒,並操縱、控制著幼兒的一切行為和活動。

  所以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關係是:教師教,幼兒被教;教師講,幼兒聽;教師佈置任務,幼兒執行,沒有任何的交流和溝通。

  完全忽視了學習者的主體性,限制了幼兒的個性發展,不利於幼兒健康和諧的發展。

  隨著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貫徹實施和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深刻的意識到,幼兒教育呼喚新型優質的師幼關係,迫切需要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一種平等、對話、互動的師幼關係,以避免傳統教育中的弊端。

  :教師與家長的關係

  重要性: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生成適宜於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目前幼兒教師與家長合作的現狀:非對稱性相倚型:對自己計劃做出反應的一方,主動把握著互動方向與速度,而另一方則處於被動、從屬的地位。

  現象一:很多家長對老師的話是言聽計從,家長認為老師即是標準。相對家長而言,教師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家庭文化水平低的,自然覺得老師的話都是對的。家庭文化水平高的也覺得在老師面前,他們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方法。***

  現象二:交流是單向的,家長會中教師例行公事完成每一個程式,家長充其量就是一個“聽眾”

  現象三: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求父母配合教學家長雖工作繁忙卻不敢馬虎,不然認為:不但

  孩子要受批評,自己也會受批評

  原因:家長與教師的角色定位以及力量的平衡,教育責任歸屬問題等。家長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孩子,從個人的意願出發對自己的子女實施自然的綜合教育。而教師需要考慮班上的所有的孩子,既要面向集體又要照顧個別差異。

  ***那麼如何促使教師和家長建構和諧的合作關係呢?我們無法要求家長如何做,但至少有一點,我們的老師應該做到那幾點呢?我個人認為我們幼兒教師可以做到這幾點***

  策略一: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彙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

  策略二: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

  ***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

  策略三: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

  如今,幼兒園裡老師年輕化,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瞭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

  ***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給家園溝通設定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四、教師應通過多渠道,採取多種方法與家長溝通

  家長會

  1***開家長會必須說明的事兒。

  A老師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B教育理念。

  C贏得家長們的信任,讓家長放心。

  D關於幼兒的吃飯問題。

  E幼兒之間的衝突問題。

  F安全問題。

  G家長應該注意和配合的事項。

  H教師的工作。

  I 自己動手、愛勞動的重要性。

  J 幼兒園的衛生問題。

  K幼兒一日生活安排。

  L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表揚、認同、建議。

  M向家長進行工作彙報。

  N***。

  O幼兒情況反饋。

  P總結。

  Q活動安排。

  家長會小班中班大班

  上學期A、B、E、J、K、L、Q、HF、B、D、K、A、O、Q、K、F、Q、O、

  下學期B、D、G、I、M、L、K、E、F、O、Q、P、O、C、B、Q、P、O、N、K、L、M、H、P、

  重點

  解決的問題家長對老師的信任問題。幼兒安全及學和教的問題。安全顧慮及教育什麼、怎麼學的問題。幼小銜接問題

  2.家訪——能夠了解幼兒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長對幼兒的關注程度及教育程度;

  家訪分為入園前家訪和入園後家訪,入園後家訪分為常規性家訪和重點家訪。

  入園前家訪:向幼兒及其家長詳細介紹幼兒園情況。如:環境佈置、作息制度、教職工情況等。瞭解幼兒及其家庭的情況,如幼兒的生活習慣、個性愛好、知識水平等情況和幼兒家長的年齡、職業、收入水平、周邊環境等。

  常規家訪:向家長介紹幼兒保教的階段性目標、內容、方法、重點等。向家長報告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情況,並逐步引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重點家訪:一種是孩子有問題,另一種是家庭教育不當。

  孩子有問題:

  向家長介紹問題的真實情況,做到既不隱瞞實情也不誇大其事。應指出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癥結,以引起家長的重視;又要穩定家長的情緒,與家長一起理智分析,共商對策。同時,要承認自己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應付的責任,在談完孩子的眾多優點之後再有分寸的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

  家庭教育有問題:

  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方式和方法。找出家庭教育中的積極因素,查明家庭教育的困難,體諒家長的苦衷,併為家長提出合理實用的建議。

  3.網路***網站及******

  4.電話***簡訊***——便於溝通、討論、解釋……方便且及時,是針對個別幼兒和家長使用的方法。***可以將說不出口的話發簡訊;過年過節可以將同一簡訊發給全班的小朋友和家長,也是可以懶中取巧的好辦法。***

  5.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