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之間怎樣溝通

  語言是人類交往、溝通的工具。家長和老師溝通的藝術實際上也就是家長和老師間的語言交流藝術。為了適應家長和老師溝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各種差異,老師除了要重視語言的表達內容外,還要重視表達語言的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之改變傳統教子觀念

  家長要改變傳統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財產的心理,認識到孩子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成長關係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的發展,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去做,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放得開、收得攏。

  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之鼓勵參加集體活動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他***她***多與同齡的同學一起活動,用群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通過集體活動過程中的衝突,使孩子反省自己,知道不能恣意妄為,必須同時為別人考慮。因此,如果孩子***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喜歡和同學們一起活動,教師和家長不應予以抵制,而應讓他們玩個痛快。

  倘若過度保護孩子,擔心他們會吃虧或被人欺負,孩子日後將難以適應社會。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同學玩,教師和家長就有必要作適當的引導,鼓勵孩子大膽地走出教室、走出家門,避免他們形成孤僻的性格。

  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之避免自我中心意識

  家長要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注意不把他置於家庭的特殊地位,避免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應使其產生特殊感,讓孩子明白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庭成員一樣平等。

  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一人獨佔座位;家裡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具給大家一起玩。

  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之堅持協調一致

  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對孩子的要求都應該堅持不懈,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如果孩子感到教育的堅決性、合理性,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要協調一致,最好不要發生矛盾。實在存在分歧時,應在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表露出來,並進一步商討,統一認識。

  家長和老師的溝通技巧之捨得孩子吃苦

  在實際生活中,要讓孩子吃一點苦,消除他們身上的嬌氣。比如在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吃要保證營養,但不要太多、太精;穿要整潔、大方、舒服,不要豪華、豔麗;玩要益智、耐用,不要總是買新玩具或學習用品,讓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提醒家長應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特別是自己的事。另外,可以開展適當的挫折教育,增強孩子的耐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