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很多家長所謂的和孩子“溝通”其實是自己單方面的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事實上,孩子並不願意聽。所以才表現出了不聽話、叛逆、沒有共同話題等問題。 有效的溝通一定是家長和孩子雙向的溝通。下面小編整理了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01

  第一:和孩子找到共同話題。打個比方,孩子喜歡看光頭強,如果想和孩子交流,為什麼不試著和孩子探討一下這個可愛又略顯笨拙的卡通人物呢?我相信你和孩子聊的時候,他一定全身心的關注著你。然後在聊的過程中適時的穿插一些孩子學習的問題。這樣的溝通效果一定比你直接問孩子的成績要好很多。

  第二:永遠記住,孩子犯錯後不要馬上批評他。什麼意思?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其實他很清楚自己犯錯了。犯錯後,孩子的內心處於焦慮、自責的狀態。此刻孩子的內心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你在說上兩句氣話,相信後果絕對是孩子在一邊抹眼淚。我們既然愛孩子,為什麼還要傷害他幼小的心靈呢?

  第三:試著和孩子交朋友。有些家長會產生質疑。開什麼玩笑,我怎麼和他交朋友。孩子壓根不和我接觸。沒錯,可這不是孩子的錯。每個孩子都有好朋友,那為什麼這個好朋友中的一個不能是我們的父母呢?沒有成為孩子的朋友,是因為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孩子畏懼你。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次訴說。履行你每一次的承諾。相信孩子的心裡話會告訴你。

  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02

  第一步做到有耐心的信念。

  一般來說,基於孩子的好奇心和互動意識,孩子是喜歡交流的,但是由於交流方式比較單一,並且孩子熱衷於這種單一性,所以慢慢就容易演變成固定的行為模式,孩子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單一行為模式會造成對方的厭煩和阻止,所以一旦自己的行為過於頻繁地受到影響後,孩子的脾氣就會變得暴躁,情緒波動就會大,再溝通就十分困難了。所以要和孩子溝通,第一步一定要做到有耐心的信念。

  第二步懂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

  當我們家長有了第一步的意識和習慣後,這個時候才能聽懂孩子行為背後的一些語言,例如孩子說:“我肚子不餓。”其實是想爸爸媽媽陪伴吃飯,孩子說:“我不想起床。”其實是想爸爸媽媽抱抱。。。。。。等等之類的潛臺詞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才能慢慢聽明白孩子的話。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安撫孩子的情緒才表達建議

  當接納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後,孩子的心是安的,情緒也是趨於平靜的,這個時候才有舒展的心情來聽一下父母的說法,這個時候父母們千萬別操之過急,以為孩子情緒好了,說什麼都沒問題,其實這個步驟很考驗父母的技巧,儘量把建議減少為一兩個,建議的原因也變成一兩個,這樣孩子們聽起來才不會覺得有“聲音倦怠”、“語氣倦怠”、“道理倦怠”等拒絕的理由。這是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