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愛心教師演講稿

  以智慧的人為師,增才幹,以善良的人為師,添愛心。那你知道哪些?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大家好!

  蜿蜒的弄堂小徑通向前方,簡陋雜亂的二層樓民居把一幢粉色的小樓包圍其中,周圍居住的大多是外地來滬人員家庭和生活水平較低的本地居民,這就是我們泗東幼兒園外部環境的真實寫照。但是園內卻是另一番溫馨的景象。這裡的環境潔、齊、美,這裡更有一支敬業、愛業、樂業的教師隊伍,全園形成了人人有師德,個個比奉獻的良好氛圍。

  現代社會的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挑戰,首先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挑戰,在二期課改起步不久的今日,全園教師深入學習課程指南,深刻領會課改精神,大膽地展開教學實踐,在以“兒童發展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為孩子們創設豐富有益的環境條件,促進孩子在原有的程度上獲得最大的發展,幼兒教師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師知識結構做到多元化,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求知慾強烈,想象力豐富的幼兒,要滿足現代幼兒的求知慾,我們的知識既要“專”又要“博”,設定科學的綜合課程已成為課程改革的一種世界性趨勢,課改對於我們全體教師來說都是一次艱鉅的挑戰,因為我園的教師中大部分有著十多年教齡,對傳統教法已有些習以為常,對現在這種主題探究式的需要預設與生成相互結合的新課程,一時還不能準確把握,因此怎樣在較短時間內適應課改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實現自我突破,是我們全體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我們在園領導的正確引導下,不斷地給自己加壓,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的帶班任務外,還要完成大量的文案列印和記錄工作。班裡的區角材料製作,圍繞教學活動進行的有關準備和主題環境創設化去了我們不少精力。此外,我們每週有三個半天的學習研討活動,因此各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只得擠去自己的空餘時間,延長工作時間,每天我們一清早走出家門,回到家裡已是星星滿天了,在家總可以歇口氣了吧?不,除了忙完瑣碎的家務,夜深人靜時便是我們自學和對實踐不斷思考反省的時間,我們的陳老師雖然已快接近五十歲年紀了,但在現金的課改過程中,絲毫沒有輸給青年老師,儘管她患有慢性胃炎和腎盂腎炎,但她以超強的毅力克服身體的病痛,常常工作到晚上七點才回家。由於她擔任我園家教組長一職,為了策劃親子活動方案和園內的其它大活動,常常深夜一點多還在寫方案,有時為了《家園聯絡冊》能及時地和家長見面,她清晨三點就起床工作了。袁老師和大張、小張老師為了分擔園內缺師資的困難,三人承擔了兩個班級的超工作量,繁重的工作量使他們失去了原本屬於她們支配的業餘時間。袁老師在累得生病的情況下,一清早去醫院吊鹽水,待針頭一拔,馬上又趕至幼兒園來上班。張老師的女兒常常一連四五天吃不到媽媽燒的飯菜,只能以麵包和方便麵等來充當晚餐。小班的尹老師剛休完產假來上班,幼小的孩子多麼需要母親的關愛和照顧呀,可是為了園內的工作,為了儘快使自己跟上課改步伐,尹老師每天一小時的哺乳時間都放棄了,一心撲在班級工作上,全園教師為了課改的順利實施,兢兢業業,刻苦鑽研,積極探索,無私奉獻,各位都知道明天是由每一個今日壘成,有嚮往、有行動、有堅持,才會使剎那變成永恆,使夢想變成現實。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物件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全部力量,才會把他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地獻給孩子們,獻給教育事業。我們的泗東幼兒園內,就有這樣一支具有愛心的教師隊伍,儘管園內三分之二都是外地孩子,他們的家中大多有兩個孩子,僅靠父母微薄的打工收入維持生活,儘管他們的衣著並不光豔,他們的見識並不開闊,他們的言行舉止和我們有些不合拍,但他們同樣是我們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因此,我們對這些孩子一視同仁,一如既往,用自己親切的態度,溫和的語言,溫暖的愛撫來打動每一個孩子的心。

  我園有一個孩子叫蔡齊章,他長得漂亮可愛,但由於從小是祖輩老人帶大,溺愛有加,使孩子養成了任性倔強,頑皮多動的壞習慣,他常會做一些小動作,搞一些小破壞,如把肥皂扔進各位喝的菜湯裡,把玩具丟進便池裡,把飲水機的開關悄悄開啟,使水嘩嘩流了一地……小班的兩位老師針對他的這種表現,除了在幼兒園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教育他外,還通過不斷的家訪,電話聯絡,爭取在教育孩子改正不良習慣上和家長取得密切的配合。開始效果並不好,家長也顯得有些急躁,和我們產生了對立的看法,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放棄,只要把孩子放在我們幼兒園,我們教師就有責任和義務把他教育好。通過進一步和家長溝通,使家長明白教育是一個連續的、漫長的過程,並不能因一時看不到效果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於是,我們家園重新攜起手來,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極大的心血,艱辛的耕耘終於有了些許的回報。孩子的行為在一天天轉變,正在一天天朝我們期望的道路上走來……可就在這時,命運似乎和孩子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孩子在今年夏天被診斷出患了先天性糖尿病,這種病在孩子身上的發病率是二十萬分之一,而且這種病是不能治癒的,只能靠藥物控制,但生命的期限是有限的。可惡的病魔降臨在五歲孩子的身上是多麼殘酷!當我們聽說這個訊息,全園教師都感到非常震驚和痛心。雖然他現在已不能繼續來園了,但在我們的心目中,他永遠是孩子們中的一員。開學初,我們就組織全園師生進行了一次獻愛心募捐活動,帶著全園師生滾燙的愛心捐款,我們去看望他,並經常地和他的家長取得聯絡,瞭解他的病情及治療情況,我們期待著醫學的發展能夠治好他的病,挽救這條脆弱幼小的生命,使他能得到其他兒童一樣幸福愉快的生活。我們愛孩子,愛他們如同幼苗。愛他們如同白紙,愛他們如同新玉。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悉心灌澆他們,培養他們,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耐心幫助他們在白紙上描畫,我們愛孩子,所以我們精心呵護他們、雕琢他們,選擇了做教師,就選擇了與天真無邪的心靈一起跳動,就選擇了同小樹苗一起成長,就選擇了與祖國的花朵一起去創造明天的輝煌!

  二

  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過這樣的話: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後,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採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製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因此,做一個智慧型教師尤其重要。

  智慧,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全部能力,集中體現在他所具有的思想與觀念的創新能力、獲得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選擇方法及使用方法的能力、掌握技術與技術實踐的能力、承擔外界壓力與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體現在他的個人意志品質、性格、氣質,體現在他對自己的準確評價、他對人生的策劃、自我管理、經營人生的能力,體現在他對事物的評價、美感與審美意識。

  我認為做一名智慧型教師,首先需要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教師的學習應當是持續的學習。只有持續的學習,才能贏得教師的持續發展。其次,是教學實踐。如果說,學習是一個人成為智慧型老師的前提的話,那教育教學實踐,則是教師獲取智慧的必要載體和重要通道。因為,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僅會逐步形成教師外在教育教學行為的不斷改善,而且會對教師內在素質修養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正如每人各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每人就同時擁有多種思想。只要我們相互之間多交流,多探討,並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我們也一定能夠取得和許多的教育家一樣的成就. 再次,要學會反思。教師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師對其教育教學及其管理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不斷進行自我診斷與自我修正的過程,也就是通過連續地自我追問、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從而實現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飛躍的過程。如果一個教師只有實踐而沒有反思,那是很難有進步與發展的,更別說能體現教育教學智慧了。

  記得一次區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於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並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大同小異:我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沒有幼兒講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真實的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五六歲的

  孩子!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那它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我決定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別人。在啟發下,幼兒提出,可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用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於實踐。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汪旭美想玩朵朵手上的玩具,就拿了自己的書去跟她交換。朵朵當時正玩得起勁,沒有答應。汪旭美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書一頁頁翻給朵朵看,還不停地介紹自己的書怎麼有意思。終於,朵朵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換。

  看著滿心歡喜的兩張小臉,我忽然覺得,教育不就是培養一種生活智慧嗎?當我們的孩子運用這些智慧輕鬆自如的面對生活時,他們肯定會更快樂、更自信。我想,這也是教育對多元化世界的一種應答。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需要“用智慧去讀懂每一位孩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小的時候,曾將一把石子遞給雜貨鋪老闆“買糖”,雜貨鋪的老闆遲疑了片刻後收下石子,然後把糖“賣”給了他。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的終生。” 這個雜貨鋪老闆不是教育家,但他擁有教育者的智慧與情懷,他沒有以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以一顆寬容的心維護了一個幼小生命的尊嚴。教育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的而又不易讀懂的書,需要教師勤讀、細讀,用智慧與理性去讀。

  我認識到智慧型教師需要在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研究、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形成,也需要我們教師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去發現孩子們心中那無數的夢想。我願做一個智慧的引導者,為把他們引向健康快樂的成長之路,輕輕揚起小仙女的神奇魔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

  很多人說,教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作!選擇了教育這個行業,我為我的選擇無怨無悔。站上講臺,我深感無限的榮耀,因而我意氣風發,恪盡職守;站上講臺,我時刻覺得責任重大,因而我刻苦探索,從不怠慢;站上講臺,我面對的是渴求知識的眼睛,所以我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用我們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呵護他們心靈,可是從教八年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隻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都是有愛的老師教出的班級風貌未必一樣,都是有愛的老師,教出的班級成績未必一樣,刨除客觀原因,單看主觀原因,我們的差別到底在哪兒呢,該怎麼做才能讓學生正確的接收到我們愛的訊號呢?思來想去,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你,是否足夠的運用了智慧的頭腦。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他小的時候,曾將一把石塊遞給雜貨鋪老闆“買糖”,雜貨鋪的老闆遲疑了片刻後收下石塊,然後把糖“賣”給了他。蘇霍姆林斯基說:“這個老人的善良和對兒童的理解影響了我的終生。” 這個雜貨鋪老闆不是教育家,但他擁有教育者的智慧與情懷,他沒有以成人的邏輯去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以一顆寬容的心維護了孩子的尊嚴。教育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豐富而又不易讀懂的書,需要教師勤讀、細讀,用智慧與理性去讀。

  做一名智慧型教師,要求我們要智慧的管理學生,2016年學校組織的外地考察學習活動中,我深深的被鳳城六中的學習小組自管制度震撼了,那裡的學生有高度自管能力,星級評比制度讓每個學生都有了更高度的榮譽感,從上到下的一

  體化管理制度讓整個學校的學生都那麼的朝氣蓬勃,在校領導介紹的各項活動中我關注到了他們的每個細節的不同,比如他們把運動會買獎品的錢等量置換了仿製的金銀銅牌,讓他們這樣的激動回憶能長久的儲存,比如他們選好的當地路線翻山越河,來模擬兩萬五千里長徵,雖然實際距離只有兩萬五千米,但是這個過程讓學生們較為真切的體會了革命的艱辛,進而珍惜當下,真正的教育是你離開了學校還能留得住的回憶,所以當我學習回校之後,我馬上根據我們學生的特點也在做學習小組制度,把借鑑來的方法略有改變的實施,就得到了喜出望外的結果,學生明顯好管多了,不論從集體榮譽感還是學習的勁頭都有大大的提升。這讓我真切的嚐到了動動腦子的好處。

  智慧的教師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別人給的,智慧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它需要在讀書中啟迪,在歷練中感悟,在反思中昇華。要不斷學習,要思考,要執著,要研究,要創新 “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這樣教師智慧才能慢慢積累起來。亞里士多德有句話說得特別好:“智慧在於深思熟慮中,在厚積薄發裡。”所以親愛的老師們,我們要勇於打破常規,要積極鼓勵、正面引導我們的學生,當他們展示的是不完美的創造性勞動成果時,不輕易的否定他們的努力,你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進行換位思考、進行重新嘗試,往往我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溫柔的微笑,或有意為之,或無意而為,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讓學生的創造活動煥發精彩。我們應目光執著腳步堅定,在腳踏實地邁出新的一步時:用心思考,在思考中創生教育智慧,做一個有智慧的教師

  今天我不想分享自己的例子,因為與那麼多的名師名家相比,我做的還是那麼的少,我願意分享那些教育家的故事和感受,用榜樣的力量,來鼓勵大家,更鼓勵我自己,並時刻告訴自己,還不夠,還要做的更多,還不行,還能做的更好,我願意在教學的路上慢慢探索,和學生一起走成長的路,我願意在教學的路上勇敢嘗試,和同事一起跨過教研的橋,所以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為了接近理想的教育,為了讓自己成長並且開心的教育,更為了讓學生有所收穫的教育,請你,做一名智慧型教師,一路高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