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發聲練習方法

  很多人都想知道播音主持是怎麼練習出那麼好的口才的,那麼小編現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播音發聲的練習方法。

  播音發聲練習:

  一、單音練習

  首先要興奮,以情運氣,以情帶聲。"興奮從容兩肋開,不覺吸氣氣自來"。單純用氣易憋在胸部,又淺。要用情感帶動氣息。

  聲音不是從口裡直接向前敞出去,而是向上從硬顎打上頭頂骨;音色不是鬆軟、黯淡的,而是追求金屬碰撞之神韻。聲音出來不是橫的、扁的,而是圓的;不是散的,是集中的。聲音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可以用手擋耳、閉眼體會聲韻和氣息控制。音越高,小腹收縮,腰、胸擴張要越強。舌頭儘量放鬆,下顎不要用力,不要產生舌根緊張、聲音是擠出來的感覺。不要一開口就大喊,要在身體各部分都有充分準備的狀態下發音。練唱強弱復化的歌,讓聲音立著出來。

  2、唱《洪湖赤衛隊》中歌曲:漁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切忌聲音橫著的、散著的、扁的,要渾圓,立得住。

  3、深吸一口氣,數數。從1到100,看能數多少。

  4、念普通話的調值,體會用發聲:

  A、陰平:氣息平穩、集中、胸腹控制穩定。丹田之氣就得頂住。如"高、天、中央、基本"。

  B、陽平:腹收腰擴由弱到強,氣息逐漸加強。如"無、群、學、紅彤彤、河流、紅旗"。

  C、上聲:氣息有一個氣息下沉到提起的變化。胸腹控制力量由稍鬆變緊。如:"長、海、好、領導"。

  D、去聲:氣息通暢地下沉。胸部在保持控制的情況下,稍有下移的感覺,但兩肋不能鬆軟,小腹保持收力,控制住。如"日日夜夜、燦爛、戰鬥"。

  二、朗誦句段:

  共鳴點有點體會後,就直接用一段詞去找。朗誦時,把氣息彈上去。直著敞著發出去不行。要彈到共鳴點。出字立音,上、大、雨、落、幽、燕。聲音是橫著的就無啥共鳴,不集中,主要母音要誇張一點:翻江倒海!誇張,一誇張,就立住了,立不住,共鳴就出不來。

  基本功掌握了,還要帶上感情,興奮起來,朗誦時就不想聲音了,用感情帶動聲音,而你如果沒有前面這個練習,作品需要時你就拿不出來,就象你沒練過踢腿的功夫,表演時那個動作你就不得一樣。如"你呀!"激情時音量很大,但仍圓潤;沒練過聲的"你呀!"乾澀燥辣。

  又如:田野"一片綠啦!"沒練過聲,越使勁越沒聲音"一片綠啦!一片紅啦!"又虛又沙。總之,要求聲音是要實的不是虛的,要亮的不要鬆軟疲塌的,要圓潤,不要單薄幹燥。練"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雲。"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三、前音稍後,後音稍前

  音量需大時,發音部位與共鳴點產生了矛盾。共鳴點在這上面,口腔著力點在下面,前面這兒,距離太遠了,就會擠嗓子。如:生活語言中的Z、C、S、十四、乾燥、尖薄,不但聽起來太靠前,而且還有茲、茲的雜音;有的為了追求聲音寬厚,又一味壓低聲音,發音靠後壓舌根,渾濁沉悶,送不出來,且有喉音,易壞嗓子,這都不好。要在不改變本來字音的限度內,儘量使聲音向口腔中部接近,這樣,聲音厚實響亮,並能縮短髮音過程,利用口齒靈活。具體方法就是前音稍後,後音稍前,或者說"開音稍閉,閉音稍開"

  如衣,舌面前母音,部位靠前,屬於開口度小的閉音,如發音時口腔著力點稍後點,嘴略開一些,就響亮得多。這就叫前音稍後,即閉音稍開。

  對比發音:一起學習

  後音稍前:

  "搞",g的發音部位是舌根,O又是舌面後母音,"搞"的整個發音是靠後的,如發音時稍向前些,聲音就清一些。念"新高潮"

  開音稍閉:

  如:花,整個發音,要求口張開,但張得很大,聲音會散,不集中,發音時收攏一下嘴形,聲音就集中有力。練唱《紅河谷》中"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