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中的面罩共鳴和共鳴

  歌劇演唱需要強大的音量,但為了減輕聲帶的負擔,就需要加強共鳴。19世紀末,把鼻腔共鳴作為“面罩”唱法理論化了的是法國歌唱家雷斯克***Jeamde Reszke ,1850-1925***。他指出:“前額和鼻樑有振動是發聲方法和位置良好歌者的一種感覺和現象。”下面小編就為大傢俱體講解一下美聲唱法中的面罩共鳴和頭腔共鳴。

  面罩共鳴是現代美聲學派的主要特徵,追求在中聲區就能形成高位置的面部共鳴,也是通常所說的把字聲送到前面顴骨部位或眉心部位的唱法,也就是母音和字聲結合點在面罩形成。面罩學派認為:以眉心或面罩為中心輻射出的共鳴才是高位置的頭腔共鳴。

  法國人發明了面罩唱法,但卻一度不為聽眾所接受,這是因為他們天生帶有鼻音的語言。可是這方法一經被義大利人嘗試,則立刻受到美聲界的極大讚賞,這是因為義大利人得益於天生母音後置的語言,使他們的喉嚨和咽腔都始終處於良好的開啟狀態,所以同樣應用面罩唱法,其聲音效果與法國人相比就明顯不同了。

  在有關美聲的著述中都講“面罩”,講它的重要性,講它聽起來的感覺,甚至講它的生理結構,但卻很少對怎樣能獲得好的面罩進行論述。

  所謂面罩是指想象中假面舞會上所戴的面罩,用其罩住前額、鼻樑、眉心這個區域,實際上就是充分的鼻腔共鳴。

  鼻腔共鳴是人聲的高音喇叭,要吹響這個喇叭,也就是要“吹響鼻子”。這是高位的共鳴通道,它能使上升的音束得到集中,過濾聲音雜質,使字聲變得純淨、高亢、明亮、富有金屬感和穿透力。

  由於鼻腔鄰近的顱骨也連帶參與了共鳴,所以也有專家稱“鼻腔共鳴”為“頭腔共鳴”。美聲界更習慣稱“面罩共鳴”。

  面罩共鳴最易使學唱者發覺並體會共鳴。運用時,先將下顎放鬆,用規則的呼吸將氣息運送至面部前,隨時用“M”音哼出,不可使鼻腔肌肉緊張,鼻孔要充分開啟通暢,小舌上提,下顎自然向下。

  高位置的面罩共鳴就是在喉嚨開啟,咽腔擴張的基礎上努力用氣息擴充鼻咽腔,在那裡產生通暢的字聲共鳴,再使其進一步振動擴充套件到頭腔。一旦獲得這種共鳴,聲帶負擔就會減輕,發聲就會省力,音束就會集中,音色就會變得純淨、華麗。

  面罩共鳴要求在高、中、低三個聲區唱任何一個字聲時,都要把字聲按放並集中在面罩共鳴腔裡。這種高位置的聲音具有凝聚力、致遠力和穿透力。通過面罩高位置送出來的聲音是圓的、亮的、靈活的、輝煌而生動的。

  “面罩”應是一個面,不應是一個點,但可通過點的尋找訓練擴大成面。所以有專家把“面罩”稱之為“共鳴場”,其意在於不要一說“罩”就引發思維的形象偏離,產生被“罩住”的狀態感覺。

  具有高位置和高泛音的聲音才是最美的。小聲練習有利於體會和尋找這種優美音色的面罩共鳴,一旦掌握,聲音就可收放自如,高位置與高泛音的聲音就自然會出來。

  正確的面罩感覺是以喉嚨完全開啟為前提,以橫膈膜深呼吸支援為基礎的,這聲音聽起來鬆弛、寬厚、通暢、明亮、圓潤、不費力。充分利用面罩共鳴,就是充分利用共鳴“利息”,可節省嗓子“本錢”,是低消耗,高效能,真保健。

  同一個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學習階段的效果往往不同。以“面罩”安放為例,對於喉嚨基本上“開啟”的學生來說,在“面罩”上集中聲音,可以取得積極效果,反之就會造成鼻音。

  儘管由低音向高音的轉移會給共鳴帶來一些變化,但如果橫膈膜以下有堅實的支援,聲音就能很好地安放在面罩中,也可較容易地把它移到頭腔去,那麼聲音和共鳴都會是勻稱的。

  如果感覺聲音是在面罩裡震動,這說明喉嚨是放鬆的,氣息平靜地通過了聲帶。當歌者獲得充分的面罩共鳴後,就會感到聲音在面罩外面響。

  聲音的振動受到鼻腔共鳴的加強後會使聲音得到放鬆、自由,聽起來不費勁。運用面罩時,要特別注意下巴的放鬆。

  面罩共鳴使字聲的著力點安放在眉心,有意識地振動面骨往外送,從眉心到下巴都有振感,這樣既能增加聲音的強度,又能增加聲音的穿透力。

  帕瓦羅蒂在同王信納先生交流時曾說過:“聲音若往前送,高過眼睛是很危險的,這會失去力度。鼻子前好像有個共鳴盒子“,這只是面罩共鳴感覺的一種。儘管比較而言帕氏聲音的震撼力不夠,但穿透力還是極強的。

  把字聲引向鼻上眼下的地方,在那裡感到振動,這種向前的鳴響賦予聲音堅實的特徵。對面罩唱法而言,以牙齦與硬顎為字聲結合點發出的聲音是低位置的,以眉心為中心輻射出的聲音是高位置的。

  優美的聲音不是刻意製作出來的,而是自然放射出來的。面罩的聲音一定要進入雙頰,一定要用鼻子去唱,但不是在鼻子裡唱,高音應是無拘束,無阻礙,輕鬆自然,拋灑奔放出去的。

  往前唱法要求在最低的音高上,也能夠把字聲放在鼻根***面罩***上。

  為什麼往前唱或面罩唱法的歌者大多不能把聲音推送出來,那是因為後面的喉嚨和咽腔沒充分開啟,缺乏後坐力,自然前衝力就會不足。

  想獲得好的面罩聲音,開始訓練時一定不要先往面罩裡唱,要讓聲音先在咽腔和胸腔裡出現。沒有足夠的下面和後面聲音的訓練基礎,沒有飽滿的全腔體共鳴,就把聲音往面罩裡唱,其聲音一定是蒼白、單薄、無力和危險的。

  後面和下面的狀態對了,再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往前、往上去找聲音的方向,這時後面和下面的聲音更會得到加強,前後和上下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若共鳴不是充分地放在面罩或咽腔而是放在口腔裡,那麼子音在口腔裡的任何咬字動作都會影響共鳴,聲音裡出外進,咬字與共鳴相互干擾,吐字就會不清,聲音就會混濁,歌唱狀態就會受到破壞。

  把字聲共鳴安放在面罩裡,咬字和吐字與共鳴的矛盾就不那麼明顯了。因為問題多發於子音與共鳴之間,子音都是在前面形成的,特別是脣齒音。把找共鳴的方法前移,將會大大緩解這個矛盾。

  有人稱面罩共鳴是聲音的靈魂,是一種尋找高位置的唱法,更多的人稱其為頭腔共鳴或頭聲。但二者的前後或上下位置和聲音效果還是明顯不同的。

  “前面唱法”***面罩唱法或現代唱法***應是對“後面唱法”***傳統唱法***的一種教學補充,或者說是在“後面唱法”基礎上的一種發展或昇華,這樣定位才有積極和現實意義。好的方法其結果一定是前後都有,一定會有面罩,一定要比面罩更豐富。

  不要用某些發音器官的緊張、用力來得到面罩。凡是人為的、用力的、憋的、擠的,都不是好的。好的面罩共鳴,聲音輪廓清晰,既明亮又圓潤,聲柱從集中上升到開啟開放,猶如禮炮煙花騰空綻放,自然舒展,酣暢淋漓。

  傳統美聲的倡導者沈湘大師不提面罩,他認為這容易使人產生錯覺,會使某些肌肉緊張,而代替了應該以放鬆得到的共鳴。因此,倡導面罩唱法不能顧此失彼。

  好的傳統美聲應把橫膈膜以下基礎打好,聲音混著氣灌滿整個歌唱腔體,從咽腔反射到頭頂,再從頭頂輻射到面罩。

  好的聲音都有面罩的共鳴,無論男女,無論高、中、低不同的聲部,面罩既可以是結果,也可以是手段, 但只有面罩共鳴還遠遠不夠, 中聲區以上、以下、頭後、頭頂都要有共鳴。

  字聲往面罩送時,要很專一地只想在前面把聲音送出去。這時,要抬起上顎,上脣內並,開啟鼻咽腔,放鬆下巴和喉嚨,避免聲音掛嗓,出雜音和破音。切不可前面“踩油門”***往前推送***,後面還“踩剎車”***嗓子用力或聲音掛嗓***。

  當代美聲大師賈科米尼61歲在北京獨唱音樂會上所展示的聲音威力,令人難以想象。他是當今世界傳統美聲唱法的典範,其聲音前後都有,輝煌的共鳴音響幾乎是當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和。當他與王信納先生談到當今流行的面罩唱法時,曾堅定地說:“不能那麼來,那會使聲音受到侷限。首先要使呼吸通暢,讓聲音在後面的咽腔形成共鳴,前面自然會有相應的震動,而絕不僅僅是那一點地方,而是整個面部。”隨之,他用手指從眼眉到下巴畫了一圈。

  貝吉大師十分注重面罩共鳴,他在中國講學時曾這樣說過:“我很不願意跟你們說這句話,其實聲音就是要感覺從鼻子裡出來。”要注意的是義大利人可以不注重喉嚨和咽腔的開啟,因為他們天生就有,但中國人和亞洲人卻千萬不可以直接往面罩上唱。

  母音在面罩集中,用面罩***鼻腔為中心***為掩蓋的方法,是現代美聲唱法訓練中的普遍模式,但普遍欠缺的是後面腔體的擴張,缺少通、圓、活、鬆,聲音不輝煌。這主要不是唱法本身的問題,而是訓練方法和老師的聲音概念問題。

  獲得良好基音的必備要素之一就是打造良好的共鳴空間,面罩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是開啟鼻咽腔的產物。鼻咽腔也要體會上下、左右和前後的開啟,以建造更寬敞的修飾空間,為咬字和關閉創造條件。

  在高聲區,歌者應把可以共鳴的腔體全部灌滿,頭頂要像一個圓拱,或像一個大蘑菇,用氣息衝擊拱頂向上及向兩邊擴張,要擴張到極點。通常男高音到升fa時,拱頂會突然向兩邊裂開,集中的聲音會破頂而出。歌者自己聽著聲音可能不大,聽者聽到的卻很穿透、很明亮。相比只向上找共鳴焦點的單一面罩共鳴,感覺和聲音效果會完全不同。

  有關面罩***mask***,貝吉大師要求“在顴骨和鼻子處把聲音往寬裡唱”。大歌唱家蓋達***Gedda***要求“把聲音送到面罩外1.8尺的地方”。素有小莫納考之稱的韓國男高音尹錫貞,在被問及高音究竟應開到多大時,他思索了一會回答,“從南極到北極”。有意識地振動面骨,增加聲音的強度,聲音才能更好更多地送出去並令人震撼。送不出去或不能充分地送出去,不僅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美聲歌者的通病。

  在腔體灌滿的基礎上,出現在硬口蓋以上位置的共鳴音色,是鼻腔與頭腔混合共鳴的產物。開啟鼻咽腔所產生的共鳴,只是頭腔共鳴的一部分。

  進入面罩的聲音會產生一種豐富的泛音,用這樣的方法感覺唱高音,會使人感到金色陽光般的燦爛,用這種方法輕聲低吟時,能強能弱,會給人以銀色月光般的溫柔。

  要唱好面罩,起聲前就要先把顴骨上抬,或把上顎上抬及嘴脣內收的狀態做出來。在面罩上也要找空、鬆、通的感覺,不論是傳統美聲,還是現代美聲,亮音都不應是擠出來的,而是膨脹出來的。

  是否有面罩的感覺,僅應看作是檢驗發聲方法是否正確的手段之一,不可當作追求的惟一目標,否則會造成聲音過於“靠前”、“單薄”或鼻音。

  追求面罩共鳴一定要在喉嚨、咽腔、鼻腔、胸腔和腹腔乃至後背都充分開啟的基礎上進行。要儘可能地在高位置上把聲音放出來,這時良好的面罩共鳴就會產生並伴隨部分頭腔共鳴。因此有專家說,面罩共鳴就是頭腔共鳴。實際應是頭腔共鳴的一部分。

  頭腔共鳴和麵罩共鳴並不是男高音的專利,沒有頭腔共鳴的男中音是沒有價值可言的。好的男中音可以唱到降B,聽了卡普契裡這樣的男中音,再聽一般的男高音,會覺得沒什麼味道了。

  在面罩共鳴的基礎上,把聲音位置有意識地再往後、往上移動一下,會得到良好的頭腔共鳴。而傳統美聲唱法是直接讓聲音貼後咽壁反射向上,直接在腦後及頭頂得到共鳴。這是不同的高音技法和感覺,沒有很好的嗓音條件是很難做到的,應用不當會損害嗓子。

  頭腔共鳴的獲得可以有多種方法,如:咽腔反射法,腦後翻扣法,面罩推送法,直送頭腔法,集中開啟法等等。可用na和?唱| 1 3 5 3 1 — — 在咽腔和麵罩分別訓練尋找。

  無論是現代的面罩共鳴還是傳統的頭腔共鳴,若能同時接通胸腔共鳴,其高音共鳴的聲音會更加有力度。若前、後、上、下多種共鳴能夠同時並用,其高音必將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