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髮聲原理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葫蘆絲的發聲原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

  一、葫蘆絲的構造

  葫蘆絲,傣語叫 “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當地漢語又稱為葫蘆簫。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做成,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低部插進三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七個音孔,把它稱為主管,兩旁是附管,上面只設***,不開音孔***指傳統葫蘆絲***,只能發出與主管的共鳴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發“3”音,右邊附管不發音***或發低音6音***。

  這種樂器以葫蘆做為音箱 ,葫蘆咀做吹口,常見者以各自裝有一片舌簧的3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底部。通體長約30釐米。亦有單管,雙管或四管者。無論竹管多少,多以中間一根為主管,其餘為副管。主管上開7個音孔,前六後一,傳統的葫蘆絲副管上方不開孔,只在管身底部開通,用塞子堵住,塞子與管身之間有線連線,需要時則用小指將其開啟。改良的葫蘆絲則沒有使用傳統的塞子,而是跟主管一樣在管身上方開一音孔。這樣更方便於在演奏時對副管音的反覆使用,而且控制自如,更加靈活。吹奏時手指控制主管的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若主副管同時開啟,吹奏時數管齊鳴,旋律只出自主管,副管僅以和諧持續的單音相襯托,通常是一管發a音,一管發e音,產生和聲效果,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

  阿昌族的葫蘆絲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長6釐米,主管長50釐米 ,副管分別長33和17釐米 ,在兩支副管*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絲為“拜洪廖”,3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釐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二、葫蘆絲的音調

  葫蘆絲,屬簧管耦合振動類樂器,共有高、中、低音3種類型,常用有D/E/F/G/A/B/等調。各民族之間風土人情、地域環境的不同使得葫蘆絲這種樂器在構造上也不盡相同。

  由於傳統葫蘆絲在製作上有七個發音孔***主管***,一個發音孔一個音***不能象竹笛那樣通過氣息的變化在一個音孔上可以吹出八度音來***,加上一個筒音一共可以吹出八個音來。所以一般傳統葫蘆絲通過移動宮音位置,改變原有的指法,理論上應該可以吹出五到六個調來,但由於受音域和音階排列的限制,傳統葫蘆絲只能轉四個調,而且常用的調只有兩個,既筒音作低音“5”和筒音作“1”且本調***筒音作5***最為常用。以C調葫蘆絲為例,除可以吹出本調***第三孔作1***還可以吹出 G調***筒音作“1”***,它是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礎的六聲調式,在吹奏樂曲上有一定的侷限性,不是所有樂曲都能演奏,要根據樂曲的音域情況適當的來選擇,最佳調就是以第三孔作“1”演奏,若樂曲需要轉調可通過更換葫蘆絲來解決,一般常用葫蘆絲有降B、C、D、F調等。

  葫蘆絲音域不像大家熟悉的竹笛那樣能達到三個8度以上,通常在9度以內,最多不超過11度,為民族調式音階。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柔美迷人,極富表現力,深受人民的喜愛。無論民樂,還是專業舞臺都能聽到它演奏的優美動聽的聲音。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小調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抒情的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情深意長》等成為其代表性的經典曲目。葫蘆絲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在節日裡,不論是在江中划龍舟或是在江邊放 “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裡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其動聽的聲音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絲,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三、葫蘆絲的發聲原理

  葫蘆絲是靠著氣流衝擊***,***震動,並在管身腔體共鳴震動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