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對學生學習至關重要,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要老師們在教學活動後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孩子們在習作的時候,往往是有話寫不出,總是用概而括之的詞語和句子來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可是到底多麼好,多麼美,缺少更多的詞句來描寫。

  當我們讀到《秦兵馬俑》這篇文章之後,是不是從中有所啟發呢?

  這篇文章是介紹秦兵馬俑的規模、型別以及其藝術性所在。作者採用了先概括寫,後具體寫,以及由所見到所感的順序介紹所見所聞的。這種寫法我們見過不少。《長城》《頤和園》都能找到這種寫法的影子。

  此課教學時,把兵馬俑規模巨集大,型別眾多,個性鮮明及價值,再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學習了。但學生學得不深刻。原因在於沒有讓學生通過圖文細細評味,通過深入體會到兩大特點。讓學生來明白兵馬俑之偉大,中華民族之偉大。所以一下轉入學習後面內容,學生只是從文字上說出兵馬俑之價值,而不是內心的感悟,這是一大缺點。為此我感到:上課時語言文字得帶領學生細細評讀,把學生情感引發出來,才能把難點.重點解決。

  再有是通過更合理手段,使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調動他們生活經念,使他們有話說,有感覺有慾望說,這麼課堂氣氛才活躍,學生的學,老師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紹兵馬俑的型別的時候,先用一個過渡句,概括寫“不僅規模巨集大,而且型別眾多,個性鮮明”,然後具體寫各類兵馬俑個性鮮明的具體表現。文中有身材描寫,著裝描寫,有動作描寫,有神態描寫,無論用詞,還是造句都讓人神往——想真的到那裡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對這些兵馬俑的神態展開的聯想,很值得一學:

  每一件兵馬傭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同意天下做殊死搏鬥;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幹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進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微的呼吸聲。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出了兵馬俑神態後面的內心,當然,這也是作者的內心感受,字裡行間透著對兵馬俑這一祖國瑰寶的讚美,對古代那些雕塑兵馬俑的勞動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前呼後應,使得文章渾然一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對我們寫好習作有這樣一些啟發:

  第一,要細緻觀察。這樣才能抓住各種兵馬俑的特點去寫。

  第二,要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寫聯想都是為了讓眼前的靜物動起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還要學會巧妙地構思。對所寫內容的佈局也是這篇文章寫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積累豐富的詞彙。這篇課文中,四字詞語的運用讓文章充滿了氣勢。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教學反思

  《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一篇介紹性散文,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寫了維也納城市的獨特風貌,講述了維也納被稱作“音樂之都”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音樂之都的讚美和嚮往。課文上寫法上也別具匠心,以總分的構段方式,並選擇典型材料來具體說明,讓人一讀就明白,結構清晰自然。這也正好作為對學生語言訓練的一篇例文。

  新課程下,要求我們要讓課堂充滿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因此在教學中,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把課內閱讀材料與課外閱讀材料整合起來,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課堂效益的。從本篇課文的內容看,要理解維也納為什麼會被稱為音樂之都?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補充,顯然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在學習課文前蒐集大量的資料,如各音樂家的生平、業績,維也納的公園、劇院,城市的裝飾,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一幅幅展現維也納美麗、迷人風采的圖片,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交替呈現,給了學生一個很直觀的印象,他們能真切地感悟到語言文字所帶來的意境。其次,讓學生利用電腦課或在家上網看一看“金色大廳”裡舉行新春音樂會的視訊,也拉近了學生和文字之間的距離。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月光啟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文章講述的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著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啟蒙。課文以“歌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親對我的啟蒙和我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在第二課時,我緊扣課題“啟蒙”兩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為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激之情反覆誦讀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

  然後按照作者的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啟蒙為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啟蒙。教學時緊扣“歌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

  ***一***讀歌謠,感受歌謠美

  學生把收集的海門歌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唱歌謠,並說說喜歡的原因。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和同桌拍手合作說,還有的用歌曲調哼起了歌謠,大家在玩歌謠的氣氛中體會到了歌謠賦予大家的樂趣。

  ***二*** 悟情感,體會母愛美

  聯絡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摟著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拓展文字,昇華主題。

  我補充一首孫友田在《黑土地》中的一段詩,讓學生體會和母親教的歌謠的相似之處,以感悟母親對我的啟蒙和影響。

  其次,《月光啟蒙》的原文中是這樣的:“……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裡,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裡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著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痴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著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我將原文出示,配樂示範朗讀,充分調動孩子的情緒,在情感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出示一段話的填空:看到這一輪明月,我彷彿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讓學生練說,進一步體會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當然如果課上能前後緊湊一些,再加上這一片斷的練寫,效果會更好,學生對這種情感的體悟會更深刻,而且學生也是在一定的情感積累後,應該說寫出來也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