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親愛的老師們,你們平時上課很辛苦吧,整天為了寫教案、寫反思發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來到學校,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所以他們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和孩子們在一起,好像自己也沒有了絲毫的煩惱。

  由於他們的年齡小天生好動,自制力又差,再加上班容量大,所以一時還沒有養成良好地聽課習慣,這就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開學第一週我首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坐姿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如何讓走神的學生迅速的轉移注意力,集中到老師這裡,讓我費了不少的心思。通過一週時間的著力培養與訓練,學生的習慣已初步形成,今後還將繼續強調、訓練。

  其次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小學的第一步,必須要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於是,我首先要夯實漢語拼音知識。因為一年級學生在幼兒園已經接觸了拼音,所以我對學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勵孩子“誰來領大家讀一讀?”“誰來說說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母的?”……孩子們已經學過的知識,我儘量讓孩子來教孩子,自己放手交給孩子去做,哪裡做的不夠好,我在做一些補缺。這樣以來既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平時我還經常引導學生對已經學得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等一些有趣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

  為了能夠讓學生學得更紮實,對枯燥的拼音知識更感興趣,我經常與同年級組、同科目的老師進行交流,還請教有經驗的老師向他們學習,以便於讓學生學得輕鬆,自己也教的容易。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須不斷反思,不斷學習,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地進步。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方法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為了“緊扣教材”,為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為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也便沒有問題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我曾聽了一節“小蝌蚪找媽媽”的課,課後學生說全讀懂了。我問:小蝌蚪遊啊遊,到底遊了幾天它們長出了後腿?學生啞然。其實,通過這節課,本來教師可讓學生充分思考,以激發他們對青蛙的觀察熱情,貼近大自然,使他們依據所見所聞所感,充分地表達。那樣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的知識,而且探索到獲得知識的方法。但遺憾的是,老師卻死摳教參,失掉絕好的機會。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著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例如一位語文教師在教一節關於“魚”的課時,突然有一位學生起來問“老師,魚怎樣辯認公母呢?”教師先是一愣,但接著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細節,她說:“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連老師都沒想到,但我想魚的公母對研究魚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留作我們以後去做專門研究。這位同學善於思考,提出問題,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咱們接下去繼續討論……”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絡,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