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

  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一***

  一、科普說明文教學內容的設計

  1.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科普文憑藉著生動活潑的文字給小學生講述了一個個科學故事,讓他們瞭解科普知識,增長見識,感受到科學的無處不在。

  2.瞭解說明方法,品析語言文字,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若能引領孩子進行細細品味,瞭解科普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會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習得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絡。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

  4.進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字,實現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由於篇幅的限制,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為了幫助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適度的拓展是需要的。這樣的適度拓展,既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培養了課外閱讀的習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二***

  科普說明文教學方法的選擇

  1.重視讀

  在教學中著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字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讀的問題:***1***讀懂科學與知識;***2***讀出準確與生動;***3***讀出趣味與感悟

  2.巧妙寫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進行個性化創造,學生既可以掌握知識,又能在充滿語文味的寫、說課堂中輕鬆穿行,自然是興趣高漲、興致盎然。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於教師更加全面地瞭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3.誘導說

  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進行閱讀是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需要,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啟用探究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發。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教學***三***

  1.重視讀

  古往今來,人們對讀書都有一種堅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葉老曾經說過“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可見“讀”的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是傳統,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儘管科普說明文的語言和文體不如文學性的作品那樣有感染力,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怕敘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會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著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字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讀的問題。

  ***1***讀懂科學與知識

  科普文章中往往會有許多術語,讀起來會很拗口,內容也難以理解。閱讀教學時更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例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的第一小節,圍繞“孿生兄弟”展開。正因為四個“同樣”,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並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是全文的核心問題。在教學時,就應該抓住這四個“同樣”,讓學生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挑戰讀、師生讀、齊讀等各種各樣的讀書方式,走進文字,讀通讀順課文,讀懂科學與知識,為品讀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2***讀出準確與生動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課文第一節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紹的中心問題“火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測。餘下的課文則進行了細緻的論述。在第二節中,作者通過“乾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鑽孔分析”,證實了火星有水的推斷。它在告訴學生,無論是推測還是推斷都要靠科學事實來證明,僅靠推斷是遠遠不夠的,這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敏銳地抓住“推測”與“推斷”,讓學生把“推測”和“推斷”調換一下,讀一讀,再說一說覺得怎樣,並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不難發現:火星和地球上有沒有水和生命,是人們根據火星和地球的相似點進行的一種想象、估計;而用推斷,是因為在做鑽孔分析之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學家們的判斷就更加肯定。抓住這些關鍵句和關鍵詞進行朗讀訓練,學生能進一步加深對文字的理解,體會到語言的準確與生動。

  ***3***讀出趣味與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學習說明文時能抓住要點,瞭解說明方法。在團隊教研時,組內成員也一致認為要關注這一點。但仔細分析,《語文課程標準》提到了“說明方法”,但只是“瞭解”,並不是“理解”!這個詞語非常關鍵!顯然瞭解的要求比較低,理解的要求比較高。我們總習慣地以為,教一篇說明就得講透說明的方法,否則就沒有緊扣文字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不符合課標精神。這樣一來,本來就沒有什麼故事情節和思維發散點的說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框框。這樣的課堂,學習缺乏興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學缺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