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課文總複習資料

  +距離小升初考試已經不遠了,六年級的同學們也差不多邁入總複習的門檻了,那麼對於語文這一個科目,孩子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複習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部分

  古詩兩首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訊息之後驚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一句準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2杜甫被譽為“詩聖”,他的詩被譽為“詩史”。

  3全詩體現了一個“喜”字,從“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卻看妻子愁何在”等詞句可以體會到詩人因聽到大唐軍隊收復失地而欣喜。

  2.《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作者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

  3. 表現愛國情懷的古詩名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習題解答】

  習題3答案:1.妻子:夫人和孩子。漫:隨意,胡亂。全句的意思是: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們的憂愁不知哪裡去了;我胡亂地把詩篇和書籍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2.元:同“原”,本來。但:只。全句的意思是:我本來就知道人一死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只是為不能看見祖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習題4答案:因為陸游一直將驅逐金兵,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頭等大事,這也是他一生念念不忘的事,雖然他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統一,但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會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所以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由此也可見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練習1

  1.《愛我中華》這首詩是著名詞作家喬羽為第4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所寫的

  會歌,這支歌真切地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愛我中華”的思想感情及對偉大祖國

  的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豪情。

  2.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56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

  第二部分

  負荊請罪

  1.《負荊請罪》是歷史小話劇,課文是根據歷史故事將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編的。

  劇本共分為兩幕;第一幕側重寫的人物是藺相如,第二部分側重寫的人物是廉頗。

  劇本通過人物對話,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受其侮辱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罰的故事,揭示了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而不計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頗知錯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貴精神。“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揹著荊條去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2.與之相關的成語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3.藺相如:深明大義 寬容大度 廉 頗:光明磊落 知錯就改

  4.表示知錯就改的成語:迷途知返、改邪歸正、痛改前非、翻然悔悟、懸崖勒馬、浪子回頭、洗心革面

  5.出自《史記》的成語故事:紙上談兵趙括指鹿為馬趙高

  雞鳴狗盜孟嘗君完璧歸趙藺相如四面楚歌項羽圍魏救趙孫臏

  【習題解答】

  習題3答案:荊:荊條,古代用作打人的刑具。“負荊請罪”的意思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這是戰國時期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發生的一個歷史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三部分

  最後的姿勢

  1.學了課文,我們認識了恪盡職守、大愛無疆的譚千秋老師。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含義:譚老師雖然去世了,但他捨己救人的精神將千秋永存。

  3.對“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的理解:這個姿勢挽救了4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在危難之際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大愛無疆的高尚品質,這一姿勢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表達了人們對他深深的敬意。

  4. 生死攸關仿寫左右為難、黑白分明、生死存亡、生死與共、生死之交

  5.最後的姿勢也是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不朽的姿勢。

  6. 5•12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中的不朽人物:袁文婷、向倩、張米亞、林浩等。

  7.課題中的“姿勢”是地震災難來襲千鈞一髮之時,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的姿勢。“最後”意味著這個姿勢將永遠地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文章以“最後的姿勢”為題,飽含著對譚老師這種捨己救人的壯舉的讚頌和敬佩之情。

  【習題解答】

  習題3答案:在災難來臨之際,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護衛學生,他這種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將被定格為永恆。譚老師永恆的姿勢,留下了永恆的回憶,永恆的精神永遠在我們心中。 習題4答案:可蒐集下列人物有關事蹟與同學們交流:災難中的光輝男兒榜樣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