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是兩首寫景寓理的詩,那麼老師應該如何設計教學才能使學生讀懂這兩首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蒐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2課時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第一課時

  一、揭示並解釋題目,激發興趣

  板書詩題並解釋詩題。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前面可以望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共三層,是當時文人遊覽的勝地。此樓北宋時還存在,後來被河水沖毀。題目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

  二、教師範讀

  教師一邊讀,一邊演示電腦課件***畫面:詩人正站在黃河邊的鸛雀樓上觀看景色,太陽漸漸地落下山去。***

  三、學生輕聲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四、指導學習生字

  1.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書生字,帶領學生讀音、組詞。

  2.學生書空練習。說說記生字的方法。

  教師重點指導:

  樓:lóu,讀邊音。“木”字作偏旁時,捺要寫成點。入:rù,獨體字,兩筆。注意和“人”區別開。窮:qióng,三拼音,上下結構,寫時不要少寫寶蓋頭下面的撇和點。目:mù,全包圍結構,要和“日”字區別開。更:gèng,讀後鼻音。獨體結構。有7筆。層:céng,讀平舌音,後鼻音。

  五、導讀課文,適時演示電腦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學生朗讀後,逐行導讀。

  2.指名試讀試講後,教師精講點撥:

  第一句:白日:此處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山:這裡不是專指某座山,而是指連綿起伏的群山。盡:完。這裡指落日漸漸沉下去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僅次於長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實,鸛雀樓距離大海尚有千里之遙,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但是,無論怎樣曲折迂迴,最終還是要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窮:窮盡,含有徹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實指,而是誇張的說法,指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再。這句詩的意思是:要想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也就是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六、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思考:想一想,這首詩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色?

  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總結:***1***這首詩寫出了壯麗的黃昏景色。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陽依傍著群山緩緩下沉,再俯視黃河,望著奔騰的河水向東流去,這是一幅多麼壯麗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為止;放眼黃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渾壯麗之景,又有留戀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開闊。***2***這首詩還表達了作者開闊的心胸和觀察美景的情趣。詩人面對日落水漾的壯麗美景,遊興未盡,不能滿足,他急於擴大自己的眼界,還想看得更開闊更高遠,於是寫出了要看盡這千里風光,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2.小結: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山河。

  七、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教師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節奏、重音和韻腳。

  白日 / 依山盡,黃河 / 入海流。

  欲窮 / 千里目,更上 / 一層樓。

  自由輕聲讀三遍。齊讀三遍,練習背誦,檢查效果。

  八、課堂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組詞:

  人*** *** 日*** ***

  入*** *** 目*** ***

  3.在練習本上抄寫生字。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第二課時

  一、場景設定

  在教室裡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匯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課件:放映廬山錄影。***

  師: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生談感想。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3.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著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課件:配樂***

  1.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絡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絡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課件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2.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彙報。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3.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生觀看錄影。***課件:廬山風光視訊***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1.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2.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3.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裡。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裡?

  10、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