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大禹治水教學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三年級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要考慮哪些方面的因素呢?小編在此整理了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教學《大禹治水》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大禹這個古代的偉大英雄,並通過朗讀、表演、想象、體會,感受到孩子對大禹的敬佩。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在教學中,我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通過訓練孩子的說話,使他們對“千辛萬苦”有了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為了讓學生近距離地瞭解大禹,認真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動人的故事,既而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這一環節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就統攬了全文,理解了大禹這一英雄形象。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後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來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體會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裝著百姓的崇高精神。

  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2

  12月7日在學校上了一節公開課《大禹治水》,在這節課上我主要想從情感上讓學生與文字中的主人公大禹產生共鳴。在學習一節時,讓學生讀完課文後想想畫面,有的說洪水衝倒了房屋,百姓沒有了家可憐,有的說莊稼被淹沒了他們要捱餓了……此時學生已對洪水給百姓帶來的災害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接著我出示一組洪災圖片,並配上悲傷的音樂,學生看時,面容是那麼的凝重,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那份強烈的同情已經被激發出來。再讀課文時,情動與中,彷彿這樣的災難就在他們眼前。

  這只是感受到文字中蘊含的情感,為了走近大禹的情感世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大禹面對洪水緊鎖眉頭的課件,讓學生想想此時大禹會怎麼想?學生說的非常好,有的說大禹想:我一定要下決心治理洪水;有的說,不管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治好洪水,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學生在說中體會到大禹治水的決心和大禹治水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一種責任意識。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大禹那種不畏艱險、公而忘私的偉大精神,抓住關鍵詞“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讓學生展開想象,烈日下……冰雪中,狂風中……暴雨中,渴了……餓了……累了……大禹為了治水真是吃盡了千辛萬苦,這樣大禹的形象豐滿起來。學生也能通過朗讀體會其治水的艱辛不易。

  3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讀這篇課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蘇教版教材編寫的獨具匠心。課文被安排在《梅蘭芳學藝》一文之後,我想編者有他的良苦用心。這兩篇課文在結構上很相似:先寫兩位主人公面對困難都沒有退縮,而是有很大的決心;然後再寫他們是如何吃盡千辛萬苦,持之以恆的努力;最後他們都獲得了成功。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仍然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給學生講了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 “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凶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過家門不入的故事講給學生聽,然後讓學生討論:禹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點人性也沒有嗎?他的兒子看到別人能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恨自己的父親嗎?帶著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說:“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說:“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說:“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幾個學生感動的哭了。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最後,揭示主題,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傳下來的僅僅是禹的名字嗎?引導學生更深層地領悟禹的精神、傳承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