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詞語盤點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兩首古詩都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裡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詞語盤點,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詞語盤點

  【蕭蕭】

  〖理解〗

  風聲。

  【促織】

  〖理解〗

  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

  【籬落】

  〖理解〗

  籬笆。

  【山東】

  〖理解〗

  這裡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

  〖理解〗

  外鄉,外地他鄉。

  【佳節】

  〖理解〗

  美好的節日。

  【茱萸】

  〖理解〗

  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

  【近義詞】

  寒──冷

  異鄉──他鄉

  【反義詞】

  明──暗

  寒──熱、暖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課文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學習指導

  1、朗讀:

  ⑴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⑵同桌互讀。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⑶比賽讀,看誰讀的好,把讀的不準確的地方大家一起來正音。

  2、交流:

  ⑴小組合作,藉助註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⑵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①小組彙報讀懂的地方。

  ②交流不懂的地方:

  慢慢去體會詩人的心情。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九課《古詩兩首》教學札記

  一、研讀文字,開發母線主題

  每一首古詩都是詩人心路歷程的寫照,與詩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它所反映的主題往往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

  《夜書所見》的作者葉紹翁客居他鄉、輾轉漂泊,在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中,看到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從而含蓄地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則藉助皓月當空的意象,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兩位詩人,雖然處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生活閱歷,但是思念家鄉、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卻是相同的。細細咀嚼,便能深深體悟到返回家園在詩人心中的渴望。繼而從主題出發,上下延展,左右逢源,開發出一個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豐滿立體的微型母線主題──“想家的心情”。

  二、再現意境,撥動情感心絃

  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時,就需要根據古詩中提供的意象,真實而藝術地再現原詩意境。

  在葉紹翁的《夜書所見》一詩中,向讀者呈現了多個意境:悽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溫馨可親的家居休閒場景……需要教師超越時空,引導學生透過作者勾勒的場景,通過意境的再現,引動學生情感心絃的敏感點。在介紹葉紹翁離家在外的背景知識外,教師提出了教學要求:走近詩人,成為他的知心朋友,通過學習古詩去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引導學生誦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讓學生試著從詩句中感受江邊的詩人聽到了什麼?再輔以梧桐樹葉被風吹過的沙沙聲,在音響效果的作用下,學生彷彿與詩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邊的涼意,感受到了孤獨。除了從聽覺中感受古詩的意境之外,讓學生從視覺上進一步體會古詩展現給我們的畫面,引導學生從“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中體會作者看到的場景,學生潛心會詩,一個個溫馨的意象出現在學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籬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燈光、提著燈籠的兒童……這不僅是意象的組合,更是對古詩意境的藝術化再現。學生彷彿聽到了蟋蟀的叫聲,聽到了孩子的歡笑聲,看到了孩子燦爛的笑容……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

  三、藉助意象,解讀內心世界

  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在“意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湧而起、一瀉千里。緊緊抓住這一中介,讓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當學生伴隨著意象進入詩境的時候,教師略帶眷戀的敘說:望著這稀稀落落的籬笆、望著昏黃的燈光,望著兩個調皮的小孩、聽著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是一種濃濃的家的感覺,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你會是怎樣的心情?你有什麼想法呢?有的學生說: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說: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說: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經雕琢的話語,不經意間理解了詩句中的“動客情”,憑藉著意象的召喚,引領學生感受到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

  正當學生在《夜書所見》中詩人的思鄉戀家的情結中切己體察、感同身受時,教師呈現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根據教學圖片,簡要介紹了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然後,讓學生憑藉著註釋,讀通順古詩,也來猜一猜這位詩人心裡在想什麼?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了江南花紅柳綠的勃勃生機,更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體會到了詩人強烈的思家情緒和深深的無奈。

  四、古今融合,建構立體課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環境,同樣的心情,同樣的感受。此時,相似主題的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在比較朗讀中,再次引領學生在情緒場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禮,從而把握詩人內心的情感歷程。此時,同一主題:想家的心情。已經緊緊地建構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這不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葉紹翁的內心所需。自古以來,無論遊子走到哪兒,家是永遠的牽掛。想家的心情,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那都是一樣的。在學生內心形成了這樣的情感認同後,通過多媒體呈現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師深情地配樂朗誦: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異鄉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人群中/家是一團火/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的到,誰也說不清。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在教師的娓娓述說中,學生與古代詩人、現代詩人的心產生了共鳴,通過主題構建,在古今同一主題的詩歌整合中,在學生立體的、多頻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時空的跨度中,學生與詩人之間架起一道絢麗的彩虹,從而建構起了一個互相聯絡、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如此的主題構建型的古詩教學,能引導學生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地欣賞古詩,使語文教學有了鮮活的靈魂,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了一份灑脫和厚重,少了一份蒼白和飄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