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完後,老師們應該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趁熱打鐵,發現自己教學上的一些問題並及時改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燕子》教學反思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作者用詞準確傳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這堂課氣氛較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我從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入手,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再到組織學生自讀交流,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平等參與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我適當點撥,為學生的思維起著“搭橋引路”的作用。然後我又巧妙的創設說話情境,讓學生們運用寫作方法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投入聽說訓練中,從而學得更紮實,更靈活,鍛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寫作水平。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荷花》教學反思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讚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作者葉聖陶因景入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寫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它的語言文字美,描寫的景物美,產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感情朗讀以及對語言文字的體悟,激發學生喜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完成寫一種植物的教學任務。

  1、隨文識字。本課的9個生字,集中分佈在課文的第2節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中,第4小節作者的想象中,因此識字教學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式。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是一句長句,其中又有4個生字。為了讓學生能正確讀好句子,先學習生字以掃除在朗讀時可能遇到的障礙。每個生字的教學各有側重,其中“展”重在字形,“破”重在部首,“嫩”重在讀音。另外4個生字“佛、裙、隨、蹈”的教學則比較置後,則先讓學生在反覆的與文字接觸中,讀準字音,而後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認識“佛、裙、隨、蹈”。這樣的生字教學設計既能提高識字效率,又能避免由於識字教學的介入而中斷的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2、朗讀體會。本文語言優美,在閱讀教學時我引導學生以讀為本,在熟讀

  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積累文字語言。如:教學第二小節時,抓住這節中的一些精言妙語—描寫荷葉多、荷花各種形態的句子,讓學生有滋有味地進行誦讀,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荷花的各種美姿,感受荷花的美,體會作者的情,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讀好這部分課文,熟讀成誦,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在賞讀中培養審美語感。同時遷移到寫一種植物的方法上來。

  3、藉助媒體。為了更好的使學生與文字、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體會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教學時我藉助媒體,創設了一個學生與作者一起“看荷花、賞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讓學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從而更好的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例如:課文第二段中三種荷花的樣子。

  4、教學不足。學生髮揮想象的餘地不多,可能受到媒體和同學回答的影響,在作業時有點千篇一律。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詠柳》和《春日》兩首古詩雖然作者不同,寫作朝代與寫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題卻是一致的,即描寫和讚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一、多方整合,營造濃濃春意

  本課教學採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匯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

  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匯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詩眼,巧設切***

  語文課程具有重感悟的特點。古詩作為一個整體,傳達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這恰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教學時片面注重字詞的講解而忽略對全詩意境的感悟無異於捨本逐末,買櫝還珠。

  在分步解讀《詠柳》和《春日》時,我分別抓住了“裁”和 “尋”這兩個字展開教學。教學《詠柳》,以“為什麼作者把春風比作剪刀?這把剪刀裁出了什麼?”這一問題切入,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閱讀期待,並最終統領全詩的教學。《春日》一詩,重在讓學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樣地尋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帶領學生不僅走進詩歌,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這一“裁”一“尋”,使兩首詩互為註腳。

  三、想象補白,豐富詩歌意蘊

  古詩凝練含蓄。詩人往往用跳躍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情味,離不開學生的想象。教學中,我多次通過想象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詩句的內容進行補白。如教學《詠柳》時,讓學生想象春風還裁出了什麼?在這兒,學生將已有的對春天的認識,在腦海中轉變成一幅幅立體的、鮮活的畫面,再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一過程,無疑充實了詩句的內容,拉近了古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古詩的意蘊。二次整合時,讓學生以“ 總是春”練習說話,同樣達到了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