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情結的閱讀答案

  《華語情結》中流露出作者熱愛母語,為母語未來的發展命運擔憂,面對華語的尷尬境況感到遺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華語情結》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習題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華語情結》原文閱讀

  語言是我們所知道的最龐大最廣博的藝術,是世世代代無意識創造出來的無名氏的作品,像山嶽一樣偉大。

  ——Edward Sapir:《語言倫》

  說得真好,語言像山嶽一樣偉大。不管哪一種,堆壘到20世紀,都成了山。華語無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嶽之一了,延綿的歷史那麼長,用著它的人數那麼多。一度與它一起稱雄於世的其他古代語言大多已經風化、幹縮,唯有它,竟歷久不衰.陪伴著這顆星球上最擁擠的人種,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就是這種聲音,就是這種語彙,就是這種腔調,從原始巫覡***xí,古代指男性巫師***口中唱出來,從孔子莊子那裡說下來,從李白杜甫蘇東坡嘴裡哼出來,響起在塞北沙場,響起在江湖草澤,幾千年改朝換代未曾改掉它,“二十五史” 中的全部吆喝、呻吟、密謀、死誓、乞求都用著它.這麼一座語言山,還不大嗎?

  但是,山一大又容易讓人迷失在裡邊。蘇東坡早就寫好一首哲理詩放著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終身沉埋在華語圈域中的人很難辨識華語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須走到它的邊沿,進出一下山門。

  我揣想最早進出山門的比較語言學家是絲綢之路上的客商。那時唐朝強盛,華語走紅,種種交往中主要是異邦人學華語。這就像兩種溶液相遇,低濃度的溶液只能乖乖地接受高濃度溶液的滲透。在這種情況下,華語對於別種語言,不大平等。

  到得明清時期,華語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往就再也不能氣韻安詳了。歐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經極為脆響的華語稍稍變得有點囁嚅。另一種不太平等的態勢出現了,而且越到近代越甚,在國內國外有些地方,華語簡直有點“虎落平陽”的景況了。

  一個蒼老而疲憊的母親常常更讓兒女們眷戀,於是,就從華語在國際交往中逐漸不大景氣的時候開始,在中國的文化漂流者心中,一種“戀母情結”產生了。

  這些年在華語圈邊沿上晃盪進出的人數之多,可能已達到歷史之最。青年知識分子中很少有完全不理會外語的,這實在是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走向未來的吉兆,一點也不應該抱怨。從趨向看,進出華語圈的人還會多起來。幾乎所有大城市裡的父母親,都在關注著子女們的外語成績。至於華語的好不好,反而已不是關心的重點,前不久聽一位中年學者演講,他講到自己曾默默與一個外國同行作過對比,覺得除了英語,其他都可超過。“我英語不如他,但他華語不如我呀,扯平了!” 學者說到這裡引得全場鬨笑。大夥兒不能不笑,他們似乎已經不習慣把華語放在與英語平等的地位上。據說,產生笑的機制之一是把兩個完全沒有可比性的東西比到了一起,釀發出一種出人意料的不諧調感。難道華語在世界語言叢林中真已變成了這樣的角色?笑容只能在臉上凝凍,心底捲來綿長的感嘆。***文/餘秋雨,有刪減***

  《華語情結》閱讀習題

  1、文中為什麼說華語是一座高山,請用原文句子或自己的話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華語情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們每天都在學習自己的母語,你喜歡上語文課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說說你在課外學習語文的收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語情結》閱讀答案

  1、綿延的歷史那麼長,使用的人數那麼多。例:華語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等。***意對即可***

  2、文中流露出作者熱愛母語,為母語未來的發展命運擔憂,面對華語的尷尬境況感到遺憾。***意對即可***

  3、例1:喜歡語文課,因為語文課貼近生活,生動,活潑。語文又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學好語文,才能立足於社會等;

  例2:不喜歡語文。因為語文課下枯燥,乏味,老師教學不生動,不形象,教材所選內容陳舊,距離現在年代久遠等。***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

  4、例:春節晚會上,看到了一幅幅反映濃郁地方特色的對聯,我把它記下來,反覆揣摩品味。並查詢有關資料,對“對聯”這種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和認識,在生活中嚐到了語文知識。又如:廣告語、歌詞、電視節目等。***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