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陶瓷的形成體系

  陶瓷,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那你知道它的形成嗎?現在就讓小編帶你瞭解歷代陶瓷的形成體系吧。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瓷枕消暑納涼

  來到陶瓷藝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磁州窯白釉黑彩瓷枕和一個綠釉瓷枕,兩個瓷枕看上去外觀精緻,顏色鮮明,富有光澤。其中磁州窯白釉黑彩瓷枕上面有裂痕,我想大概是出土時就斷裂了吧,也有可能是運輸不當造成的,來不及探究其原因,便被瓷枕上那幅美麗的山水畫及那株獨竹吸引住了。講解員告訴我:“裝飾技法是影響瓷枕題材和藝術風格的重要元素,採用裝飾技法不同,所塑造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就會不同。自唐以來,瓷枕的裝飾技法有紋胎、刻花、劃花、剔花、印花、繪花、雕塑等多種,這些技法往往都是結合交錯使用,使瓷枕更富有藝術性。”

  瓷枕看起來非常硬,古人是使用居多還是觀賞居多呢?我想既然取名為“瓷枕”,那麼應該是使用居多吧。為了印證自己的猜測,我回去了查閱了資料。瓷枕是我國古代夏令的主要寢具,大約自七八世紀的唐代早、中期以來,連續燒造長達1000多年,而且各個歷史時期的瓷枕都具有時代特色,造型多樣。瓷枕不僅是一種日常器具,更具有觀賞、陳設、審美價值。不同瓷枕代表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時代不同群體的文化心理、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傳統信仰、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具有普遍性、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及傳播性的文化特性,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堪稱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文化遺產。

  關於枕的記載,至少可以上溯到《詩經》,《陳風?澤陂》篇曰“寤寐無為,輾轉伏枕”,《唐風?葛生》篇說“角枕粲兮,錦裘爛兮”,可見周代枕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用具了。大體上,中國的枕可以分為軟枕和硬枕,軟枕一般為布帛絲棉,硬枕多為玉石、木質、陶瓷為主。

  為什麼人們要選擇硬枕而不是使用舒適的軟枕呢?查閱資料後我瞭解到,在出土的大量磁州窯瓷枕上,有不少墨文詩書直接點明瞭瓷枕的妙用,最突出的一個作用便是消暑納涼。河北鋸鹿宋代故城遺址出土的一件宋代磁州窯題詩瓷枕,上有一首五言詩:“久夏天難暮,紗櫥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夏日炎炎,酷暑難耐,但是如果用瓷枕就寢,即使是正午白晝,也能解暑入夢。瓷枕因枕面有釉,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效能,在炎炎夏日,便成了清熱消暑的首選。北宋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中“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初透”,北宋詞人晏幾道有“羅暮夜猶寒,玉枕春先困”,都寫出了玉枕清涼之感。原來人們是為了消暑納涼才選擇瓷枕的,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欠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善於發現生活,適應生活,改善生活,讓人不得不敬佩啊!另外從詩詞的另一個角度不僅反映了宋元時期瓷枕消暑納涼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可以瞭解到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已經成為當時中下層大眾普遍使用的消暑納涼寢具。

  瓷枕,警枕

  瓷枕作為寢具,除了消暑納涼妙用之外,還有其他用處嗎?它的使用者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族呢?帶著問題查詢資料,發現原來瓷枕還真有許多衍生的用處。其中一個就是作“警枕”,河北邯鄲市博物館藏一件元代長方形白地黑花枕,枕面墨書七言詩一首:“常憶離家日,雙親拂背言。遇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尋宿,雞鳴再看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此民俗詩為父母叮囑遠行孩子在外注意安全,真乃“可憐天下父母心”,讀來感人至深。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館藏一件磁州窯白地黑花葉形枕,書行楷五言詩:“在處與人和,人生得己何。長修君子行,自由是非多。”詩中“處”應作“外”,“己”作“幾”。此詩語言本色,飽含“警戒”意味,體現修身潔己的處世哲學。另金代一磁州窯詩詞枕上有“立身之法,孝順為先,家和人善,富貴千年”的格言,每天枕著這樣的枕頭睡覺,對家庭、孩子是種養成教育。可見在瓷枕上題寫或刻寫勸勉警戒性詩詞,既為現實生活的人指點迷津,也讓我們看到不少古人的人生哲學和處事經驗。

  辟邪納福

  歷史資料記載瓷枕還有另一個妙用是避邪納福。《新唐書?五行志》中說:“韋后妹嘗為豹頭枕以辟邪,白澤枕以辟邪,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由此可見,唐代已經有製作獸頭枕的歷史,用意在於辟邪、闢魅、宜男和服妖。避邪枕,既有墨書“鎮宅大吉”、“勒鬼”等文字的瓷枕,也有虎枕、獅子枕等宣揚避邪的獸枕。還有宣示吉祥納福涵義的,包括文字枕和吉祥物枕。有一個宋代磁州窯書法枕,枕面外框內設一個如意形,中有“壽山福海”四字,透露出滿腔的祝福之情。現在也有很多人用裝飾有虎頭、獅子頭等動物的瓷器作為吉祥物,祈求平安辟邪納福。

  小小的瓷枕竟然有如此多的效用,可見我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智慧以及他們對藝術的強烈追求和優秀創作成果。

  鳳紋的起源、發展

  講解員把我帶到鎮館之寶――“秦代大型鳳紋空心磚”的展櫃前,一塊約一米長的大型空心磚呈現在我眼前,這塊空心磚的正面、上面和側面計有淺浮雕鳳鳥五隻,背面有陽線刻鳳鳥兩隻,美輪美奐,一派帝王氣象。講解員介紹到這塊秦代空心鳳紋磚是1990年代博物館徵集到的一件重器,出土於咸陽窯店秦宮遺址,它是一塊儲存完整的宮廷用磚,對於鳳紋的起源發展和空心磚工藝的歷史研究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較為珍貴成為鎮館之寶。

  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是不存在的虛擬生物。這是第一次看到鳳紋空心磚,我便對鳳紋的起源和發展有了很大的興趣。瞭解鳳紋需要先知道鳳鳥,鳳鳥是禽類美化的象徵,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秦漢時期是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建立與鞏固的時期,鳳居百鳥之首,象徵美好與和平,所以這個時期的鳳鳥紋飾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在藝術性、技術、材料等方面均有創新,實現了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鎮館之寶”上面的鳳鳥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鳳紋起源於新時期石器,當時出現在陶器上,鳳紋形態較為原始、樸拙,其象徵意義與當時人們的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意義相一致。夏商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是發展時期,直到秦漢時期,鳳紋最為出彩,鳳的頭胸紋樣清晰,鳳昂首銜珠,鳳眼圓睜,身體紋以各種條紋、人字紋以及圓珠紋,羽飾華麗,刻劃細密,神態生動。這時鳳紋還與動物紋、人物紋相結合,形成完美的畫面,裝飾圖案相當豐富。鳳紋到明清時期最為成熟,這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專制政策和思想。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文化是政治的重要反映和體現。

  空心磚工藝

  人們常說“秦磚漢瓦”,磚的使用起源一定很早。我們現代空心磚是不是和當時的空心磚有異曲同工之處呢?空心磚的製作工藝是非常複雜而細緻的,在當時陶窯不夠先進的條件下,空心磚不可以與其他陶製品在同一批次燒製,因為空心磚的燒製時間更長,同一批次燒製時泥胎薄的泥製品燒過了火候而空心磚還未燒透。看來在當時的條件和技術下,想要燒製出空心磚是很不容易的,對技術也有很高的要求。對比現在的生產技術和條件來說,製作空心磚容易得多。

  從漢代的陶窯形制與近代的陶窯對比可以看出,陶窯的形制自漢代以來變化不大,燒製工藝也應基本相似,通過王壯飛學者在1934年記述下來的磚的燒製工藝可以基本想象漢代空心磚燒製的基本流程。現代空心磚具有質量輕、強度高、保溫、隔音、隔熱效果好等優點,現在普遍使用陶粒空心磚進行框架結構的隔牆及保溫外牆施工,這樣的磚不僅質量輕且保溫和隔音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