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陶藝的代表作介紹

  瓷器在我國的發展源遠流長。那麼,關於中國古代陶藝的代表作,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瓶

  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瓶,高66.5釐米,器型恢巨集俊偉,釉面明亮溫潤,肥厚華滋,青花蒼翠欲滴,畫法規整,構圖嚴謹,一絲不苟,盡顯皇家氣象。紋飾以肩為界,上部繪折枝花卉紋,下部繪折枝佛手、石榴、壽桃等紋,寓以“福祿壽”三多之意。青花紋飾配合瓶的六角造型構圖,運用卷草角花紋呼應,顯得和諧統一。整器紋飾繁而不亂,佈局疏密相宜,造型優雅,線條流暢,諸種祥花瑞果,窮秀極妍,雍榮華貴。圈足內牆陡直,足端寬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六方瓶是乾隆時期唐英任督陶官時所創造出來的新品種,由於六方瓶不能上圓拉坯,必須分塊連線,成型困難,成品量極少,屬於宮中高檔式樣陳設器之一,品種所見有青花、粉彩鏤空、單色釉,均為空前絕後之珍品。

  想必當時瓦德西不僅看中了這六方瓶獨特的造型,而且極清楚它獨特的價值,才將它帶回國內一直收藏著。

  粉彩蝠桃福壽紋橄攬瓶

  特徵: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圈足。形似撒攬,故此又稱"橄攬瓶"。通體以粉彩為飾,瓶身繪桃枝一枝,枝上繪有壽桃及盛開的桃花和花蕾,枝工施以黑褐彩,壽桃施粉紅彩,桃花施白彩。主題紋樣選用壽桃,寓意多福多壽。

  宋汝窯天青釉盤

  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體內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因採用“裹足支燒”,因此外底留有3個細小支釘痕。

  這件汝窯青瓷盤釉質瑩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美。

  宋代 汝窯青瓷儘管在色調上深淺不一,但都離不開“淡天青”這個基本色調。這種冷暖適中的色調以其素雅清逸,適應了北宋時期上層社會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審美情趣,使汝瓷成為宋代諸瓷之首,並一直受寵於宮中。

  汝瓷胎質細膩,像燃燒過的香灰的顏色,俗稱“香灰胎”。汝瓷獨特之處在於其釉色呈“雨過天晴雲破處”的美妙色彩,並且釉面瑩潤如玉,有玉石般的質感。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由於汝瓷貢器以瑪瑙為釉,形成特殊色澤,將器物迎著陽光看,隱約可見肉紅色。器表開片密佈細小,形成魚鱗狀,更加獨特別緻。釉內氣泡周邊之瑪瑙結晶體,形成星光閃現,寥若晨星,具有寶光內潤而又高雅素淨的風采。汝瓷的燒造方法也很獨特,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細小而規整,因而有“芝麻掙釘釉滿足”之說。長期以來,考古界與收藏界的專家權威們都對汝窯瓷器的主要特徵用一句話概括,即“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紋,晨星稀,芝麻掙釘釉滿足”。汝窯瓷這些胎釉特徵既有文獻記載,又為出土物所證實,是鑑定汝瓷的要領。

  宋三彩

  五十年代國的戰亂和變遷,使三彩燒製一度中斷。到宋代,北方的一些窯燒出了帶有宋瓷風格的三彩。和唐三彩一樣,宋三彩也是低溫鉛釉。宋代燒製三彩的有河南硯臺、登封曲河、魯山假店、禹縣扒村,寶丰青龍寺諸窯,各窯的產品略有不同。

  登封窯——釉色有黃綠白、黃綠醬和黃綠幾種,也有眼綠、黃、醬單色釉。大多器內劃花。器物有枕、洗、盂、盆和盤。枕有長方、腰圓及臥獅幾種。盤洗類釉色以黃、綠、白為主。

  ***左圖為宋三彩荷口花卉紋瓶,高24.7cm,日本出光美術館藏,細頸、荷葉口,蓮狀腹,喇叭形高足。腹部刻劃蓮瓣紋。施綠、黃、白三色釉。這種荷葉口形瓶在遼、送、金時頗多見,造型略有區別。***

  登封窯——釉色有黃綠白、黃綠醬和黃綠幾種,也有眼綠、黃、醬單色釉。大多器內劃花。器物有枕、洗、盂、盆和盤。枕有長方、腰圓及臥獅幾種。盤洗類釉色以黃、綠、白為主。

  硯臺窯——釉色以黃、綠、褐三色為主,另有黃、綠單色釉。硯臺窯三彩釉中以綠色最為引人注目,鮮豔明亮。器物裝飾分印花和劃花兩種,陰文印花的題材多見鷺鷥、菏頁及波浪紋。窯址中發現的枕和爐較多。窯址出土物中有不少為素燒胎,說明器物先經素燒後再上釉,是兩次燒成。

  扒村窯——釉色有黃綠白三彩和紅黑雙彩,紅色濃豔,在宋三彩中比較少見。裝飾以劃花為主,問世有各種花卉及禽鳥。

  寶丰窯 ——以單色釉為主,有綠色和醬色。器物包括各種爐及枕。折沿爐的沿面較寬,印放射狀蓖點紋,有綠釉和醬釉兩種。枕有綠釉劃花水波紋如意頭枕及醬釉臥獅枕兩種,臥獅枕的枕面劃獅毛紋。

  宋三彩大多是瓶、枕、盤等日用器皿。

  ***左圖為宋三彩人物枕,高13cm,長42cm,寬20cm,1980年北京房山縣出土,首都博物館藏。枕面中間略凹,前低後高。枕面紋飾為蕭何月下追韓信圖。刻劃填彩,施黃、綠、白三彩,色彩鮮麗。胎土灰白較細,製作工緻。***

  宋三彩枕是最具特色的,有長方形、翹首形等多種,枕面和枕側都精心刻劃花紋,有人物、花卉等圖案,椰油唐詩宋詞名句。施釉以立場色為主,看上去鬱鬱蔥蔥,清新悅目。

  宋三彩有一種花口長頸瓶,翻卷式五出花瓣口,長頸,鼓腹,喇叭形高足。長頸深綠釉,高足淺綠釉,腹部刻各式花卉,填黃、綠、白釉,白花綠葉黃底,十分醒目。這種瓶在宋、金時期流行於北方,宋的底足更修長一些,以白地黑花及單色釉為多,三彩的較少。

  三彩傭宋代仍在流行。1972年四川三臺縣發現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張心娘墓,出土20件俑,均紅色陶胎,上施黑、綠、黃三色彩釉。內有文俑4件,武士傭2件,侍俑6件、僕俑3件,兩面俑1件,女俑2件,及雞、狗各一件。造型粗糙,釉色昏暗,遠遜唐三彩。

  宋代山東德州窯生產一種瓷胎三彩人像,瓷質堅色白,製作精細,上施紅、綠、黃、黑等彩,在宋代瓷像中是上乘之作。

  明嘉靖青花雙龍紋蓋罐

  通高54.2cm,口徑25.2cm,底徑30cm。

  罐敞口,溜肩,肩下漸斂,平底。蓋面隆起,上有寶珠形圓鈕。罐裡光素無紋,外部青花裝飾。肩繪纏枝蓮紋,腹部繪雙行龍、盤壽字及海水朵雲紋飾,近底處繪勾雲紋。蓋上繪異獸、纏枝團壽及雲頭紋。罐外口沿楷書“大明嘉靖年制”橫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渾厚雄偉,構圖繁密嚴謹,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據文獻記載,此時期的青花瓷使用回青料描繪,色調翠藍濃豔,微泛紫紅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