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智力最高的人是誰

  在中國的古代,不乏有高智力的人,那麼你知道誰的智力最高嗎?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智力最高的人

  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

  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建立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中國古代高智商的八個人

  第八名:楊修

  楊修的上榜,雖是另類,其實也很好地代表了“智商有餘,情商不足”那一部分人。楊修智商究竟有多高?

  我們可以取個參照:曹操。曹操是當時的人傑,腦力界的翹楚,這應該是沒有疑義的。那麼,這位人傑是如何評價楊修的?

  “我才不見卿楊修,乃覺三十里”。換做大白話大概就是:楊修的智商甩了我N條街道。可是,楊修後來下場如何?恐怕諸君心裡早已有數。

  第七名:康熙

  倘若在中國曆代明君裡做個排名,康熙無疑是肯定上榜的。儘管繁瑣的政務消耗康熙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位腦力驚人的皇帝,閒暇之餘仍不忘研究西洋數學、天文學等當時前沿學科。

  根據《聖祖仁皇帝實錄》相關記載,我們大抵可知康熙皇帝不僅能夠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還可以說他的數學水平達到了當時數學家的高度。據說,現在故宮還儲存有他做數學題的草稿。看來,具有極強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康熙皇帝人生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必然。

  第六名:張良

  張良,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同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其手無縛雞之力,卻憑藉極其出色的腦力,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張良政治智商也頗為驚人,被冊封為留侯之後,不留戀權位,晚年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雲遊四方,不問朝政。對於張良,漢初高祖劉邦如是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第五名:孔子

  孔子,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也就是說,孔子創辦了春秋版的門薩俱樂部,其門徒也多是腦力界精英。

  此外,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曾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至於孔子的長相,也頗有意思。《史記》記載:“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可見,孔子的頭頂骨是中間低而四邊高,腦門奇大。如此相貌者,腦力驚人是註定的。

  第四名:管仲

  管仲無疑是中國古代最強的經濟學家。在齊期間,管仲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徵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後人將其著作收編成書,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可見,管仲的大腦就是一部百科全書。

  第三名:諸葛亮

  儘管《三國志》作者對諸葛亮有過“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一句略帶貶義的評價,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這位智慧之神的光輝形象。

  “腦力界”綜合能力最強的諸葛亮臥龍者,深居茅廬,鵝毛扇一擺,已知天下三分,草船借箭,舌戰群雄,觀天象而知世事,舉利劍而借東風,決勝於千里之外,算計於百年之後,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料記載,發生在孔明身上的故事極富傳奇。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曾自比管仲,其人生業績更甚管仲。如是看來,孔明無疑是“腦力界”綜合能力最強者。

  第二名:鬼谷子

  鬼谷子是個謎一樣的人物,相傳為縱橫家之鼻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

  一是神學:日星象緯,占卜八卦,預算世故,十分精確;

  二是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軍,鬼神莫測;

  三是遊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口成章,萬人難當;

  四是出世學,修身養性,祛病延壽,術業通達,學究精深。

  相傳,戰國四大風雲人物,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皆出其門下。

  第一名:老子

  老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他是中國古代最強大腦,他長壽百歲,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他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不愧為中國五千年來的最強大腦,沒有之一。

  中國古代四大帝師的智慧

  一、姜子牙:做個內心強大的人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是周王朝開國功臣。被譽為“兵家鼻祖”和“謀略之祖”。唐朝以來,他被追封為“武成王”,與被受封為“文宣王”的孔子並駕齊驅,成為我國一文一武兩尊偶像。

  姜子牙姓呂,名尚,字子牙,民間俗稱姜子牙,姜太公。姜子牙一生滿腹經綸,文武兼備,謀略超人。不論是治國安邦還是用兵作戰,都能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巧用謀略,先計後戰,表現出高人一籌的決策方法與指揮藝術。然而,最讓今人稱道的莫過於“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是一個心存遠方的人,他之所以能夠耐得住一時的沉寂,主要是他深信某個恰到好處的時機,總會給予他一個璀璨的前景。

  史載姜太公活了113歲,年輕時宰過牛賣過肉,開過酒店賣過酒。直到70歲還是閒居在家,一事無成。“時運未來君休笑,太公也作釣魚人。”直到72歲,他的時運才降臨。望江垂釣以待時運的正是後來的齊國開國之君姜太公。

  時來運轉並非一蹴而就,對於絕大多數人,往往在漫長的等待中丟失了內心的韌勁,變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論語•子罕》中孔子言:“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孔子這句話及姜子牙的故事告誡世人:往往正是最艱難的歲月,耐心熬過後便可知孰是強者。

  二、張良:拿得起,才能放得下

  張良,被後世稱為“謀聖”。更切實的評價是: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他是漢初三傑之一,高祖讚譽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專業軍師的最高素養。

  張良善於謀劃大事,所以總在最關鍵的時刻都有他的奇謀,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封功時也能穩住將士之心,三救劉邦,又為江山穩定請“四皓”立太子。他的大智大勇在“鴻門宴”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向不拘小節的劉邦從來對他都畢恭畢敬,足見其智慧之高明。然而,最讓人稱讚的莫過於他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舉。

  雖然張良無兵無權,甚至沒有任何職位,但從心底講,做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很畏懼張良的,畢竟張良的謀略能力遠超劉邦。後來,劉邦不知道該怎樣“褒獎”他,所以讓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

  張良本是韓國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標是“復韓”,這一點天下無人不知。可劉邦讓張良去齊國韓信的地盤領三萬戶封地,這明擺著劉邦這個人不實誠,骨子裡對張良也有些信不大過。

  張良豈能不瞭解日夜相伴的劉邦?項羽已死,張良的歷史使命也就完結了。劉邦取了天下,我張良報了仇。兩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此時分手,恰到好處。

  此時張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駁了劉邦的面子。於是說:我最早和你相識於留地,對那座小城難以忘懷,你真要封就封我個留侯吧。

  張良辭封的理由就是這麼簡單:我張良祖祖輩輩是韓國舊臣,暴秦滅韓後,我散盡萬貫家財,一心為故國復仇。現在目標已經達到。況且,國破家亡後,我已經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我的心願已了,從此願遠離塵世。

  劉邦“乃封良為留侯”。

  實際上張良雖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隱,也不能僅僅理解為明哲保身,因為他開始的目的就是為國報仇,既然目的已經實現,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祿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標,這是他與蕭何尤其是韓信不同之處。

  正是這種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張良行為的不同,同時也最終造成了結局的不同。漢初三傑中,最後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蕭何也被治罪下獄,惟有張良一生平平安安。

  張良用事實告誡世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三、諸葛亮“觀人七法”,教你如何識人

  一代謀聖諸葛亮,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在《知人》一文中,對於識人他道: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一個無志之人,要麼是一個庸碌的人,要麼是一個騎牆的小人。這樣的人對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變”指的是應變能力。要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多說話。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對。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識”指的是見識。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一個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會做事,終究不過是個對社會無害的人。

  “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剛柔並濟,曲折迂迴,迎難而上,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庸俗之人,喝酒以後胡言亂語,甚至耍酒瘋,鬧得場面尷尬。而能夠自我剋制的人,有時會在此時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談理想,或談挫折。因此識人的伯樂,最應該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觀察對方面對利益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節操。節操高潔之人,對不義之財絕不享用。《孟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之財,數額再大,終究逃不過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節操辛苦獲利,則利雖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在拜託對方辦事時,還可以由此觀察對方是否能如約辦到。如果一個人答應對方的事辦不到,他會誠意向人道歉,有時甚至會推薦能辦好事的人。雖然此時他失信了,但反而彰顯出他的品質。

  結交好的朋友,任用適當的人才,能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大獲裨益。

  四、劉伯溫:時機,決定命運

  劉伯溫,即劉基,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民間也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曾預言未來中國,明代劉伯溫的預言確實用隱喻的方式預言了今後數千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著名的劉伯溫《燒餅歌》。

  有一次太祖朱元璋正在吃燒餅,突然劉伯溫求見。

  朱元璋想考一考劉伯溫到底有多大能耐,究竟能神到何種程度。於是用盤子將燒餅蓋住,然後恩准劉伯溫晉見。

  劉伯溫到殿之後,朱元璋問:“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盤下是何物?”

  劉伯溫面不改色,手指捏算了幾下回答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也”。

  朱元璋聽後龍顏大悅,誇讚劉伯溫乃百年不遇之奇才。因為這件事燒餅歌便被傳頌開來,而且燒餅歌裡的預言也都一一驗證,可謂是神乎其神,比如他預言500年後中國會出現一個“反手定乾坤”的偉大人物,即毛澤東。雖然這一說法有後人新增的成分,但劉伯溫不失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預言家。

  大明王朝成立後,劉伯溫遇到了和張良同樣的問題。但兩人的境遇卻完全不同。儘管神機過人的劉伯溫而且為了自身的安全,曾數次固辭不願受爵,後來無奈被封為誠意伯之後,又馬上急流勇退。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兒去?再說,他也沒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這樣恰恰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

  在孔子看來,時也,命也。不管“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其核心還是一個“時”字。即時機決定命運。

  劉伯溫生在明朝,最後鬱郁不得志,就是因為他始終被懷疑當過元朝官員,會搖擺不定,難以得到重用,最後還被懷疑叛國,這注定了他最後悽慘的命運。劉伯溫可謂不得其人,不得其時。而張良可謂得其時,當時秦國已經而且一定會被滅掉的,但張良卻不得其人。相應的,諸葛亮是得其人,但不得其時。而姜子牙是得其人,得其時,姜子牙正好處在殷商氣數已盡,紂王要把商朝滅掉之時。所有這一切,都是時勢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