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三佛齊時期

  導讀:直到14世紀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據史料記載,1320年,元朝派人到“龍牙門”***Selat Panikam***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而“龍牙門”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位於新加坡南岸的海峽中。

  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並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之稱為“單馬錫”,並留下了“近年速古臺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單馬錫,一月不下”的記錄。1365年的《爪哇史頌》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繪製於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鄭和航海圖》則稱新加坡為“淡馬錫”,類似的名字還出現在同一時期的一份越南文獻上。顯然,無論是“單馬錫”、“淡馬錫”、還是“Tamusik”,都是馬來文“Temasek”***海城***的對音,源自梵文“tamarasa”***黃金***。直到14世紀末,其梵文名字“Singha-pura”***獅城***才首次出現。

  相關閱讀:

  汪大淵***1311年~?***元朝時期的民間航海家。字煥章。南昌人。至順元年***1330***,年僅20歲的汪大淵首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再次從泉州出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三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至元五年***1339***返回泉州。

  汪大淵遠航回國後,便著手編寫《島夷志》,把兩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國社會經濟、奇風異俗記錄成章,作為資料儲存下來。當時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長官***稱達魯花赤***與主修郡志的人見此書在為讚賞,即將《島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志》中,作為附錄。後來汪大淵回到久別的故鄉南昌,將《島夷志》節錄成《 島夷志略》,在南昌印行。這本書才得以廣為流傳。但《島夷志》一書卻在元末兵亂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後終於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