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文化牆創意設計圖的展示

  部隊文化工作具有鮮明的軍事文化價值取向,宣傳部隊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文化牆是一個很好宣傳文化的渠道。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部隊文化牆的高清圖片

  部隊文化牆的圖片素材

  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最壯觀

  梁啟超說:“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

  文化隨歷史而行,又影響歷史。軍事文化,體現著軍隊及社會對待軍事的價值取向、觀念意識和精神風尚,更深刻影響著民族和國家對於安全威脅的因應方式。

  中華民族自誕生起,就以昂揚雄健之氣概,敢於開拓之勇力,青春蓬髮之精神,創造著屬於民族的榮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翻閱史書,春秋時代,俠客遍地、武士風行,貴族聖賢講求文武雙修,大都下馬能文、上馬能武。孔子倡導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射箭***和御***騎馬***均為當時重要武藝。那時候的中國人,不喜歡一步三搖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那些逐鹿爭雄的大國,個個強悍善戰。《詩經?秦風?無衣》中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就連說著吳儂軟語的吳越地區,也是一片氣質剛勁的土地。《淮南子?主術訓》篇說:“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爭死。”伍子胥頭懸國門,荊軻易水訣別,項羽力拔山兮,田橫五百壯士殺身成仁,無數氣吞山河、慷慨悲壯的故事千古傳頌。

  及至強漢,尚武之風日盛,衛霍橫行大漠,張騫西域鑿空,班固投筆從戎,耿恭絕域逞雄。公元前36年冬,大漢王朝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統率4萬漢胡大軍,奔襲三千里擊滅北匈奴,斬郅支單于於康居城下,留下千古強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正是中國人骨子裡血性剛強的展露,是中華民族激昂豪邁的迴響。

  盛唐富國強兵。氣度恢弘的詩歌,不少反映出建功沙場為當時人所熱衷。“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

  與這種剛勁之風相伴而生的,是輝煌的軍事文化。百家爭鳴、千川匯聚。“兵家”獨樹一幟,被譽為“世界第一兵書”的《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部軍事著作。英國空軍元帥約翰?史來瑟曾驚歎道:“孫子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麼驚人的時新——把一切詞句稍加變換,他的話就像昨天剛寫出來的一樣。”老子、墨子、管子、荀子等學派也有自己的“兵學”見解。儒家認為,立國之本是“足食、足兵、民信”,“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與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國的尚武並非唯暴力論。從我們的先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可看出,使用“武力”是為了制止、消滅暴力。中華武德崇尚“義戰”與“人和”,孫武認為“有道”是奪取勝利首要條件,管子也認為“舉之必義”,吳起強調“先和而造大事”,孫臏主張“以人為貴”。《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振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就是說,早在上古炎黃氏族融合時代,黃帝之所以能最終被諸侯尊為“天子”,就在於崇尚武功的黃帝把“修德”與“振兵”結合起來,不僅尚武,而且善於聯合和相容其他氏族部落。“武”與“德”、“強兵”與“和平”統一起來,這是中華民族武德的大智慧。

  從制敵謀略到治軍思維,再到崇仁尚義的戰爭觀,以及充盈其間的愛國憂民之情懷、捨身報國之擔當、忠肝義膽之氣概、勇猛無畏之血性、昂揚豪邁之精神,千年歷史波瀾壯闊,創造了中國優秀傳統軍事文化,哺育了歷代忠貞為國的錚錚將士和民族英雄,至今仍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和持續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