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和平歷史典故都有哪些

  一個國家最主要的就是保護自己的人民安全,寫作霧霾都是崇尚各國之間和平友好發展,那麼古代有哪些歷史典故是關於和平的呢,下面由小編給大家介紹愛好和平歷史典故吧,僅供大家參考。


 

  愛好和平歷史典故:墨子見楚王,反對攻城

  公元前440年前後,楚國準備攻打宋國,事先請魯國著名工匠魯班製造攻城的雲梯等器械。

  當時墨子正在魯國講學,聽到訊息後非常著急;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釐帶領三百名精壯徒弟,幫助宋國守城;一面親自出馬勸阻楚王發兵。墨子日夜兼行,十天後由魯國到達楚國都郢都***今湖北宣城***。到郢都後,墨子先找到魯班,說服他停止進行攻宋的準備工作,請他引薦去見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說:“現在有一個人,丟掉自己的彩飾馬車,卻想偷鄰居的破車;丟掉自己的華麗衣裳,卻想偷鄰居的粗布衣,這是個什麼人呢?”楚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這個人一定有偷竊病吧!”墨子趁機對楚王說:“楚國方圓五千裡,土地富饒,物產豐富,而宋國疆域狹窄,資源貧困,兩相對比,正如彩車與破車、錦繡與破衣。大王攻打宋國,這不正同偷竊癖者一樣?這樣大王一定會喪失道義,並且一定會失敗。”楚王理屈詞窮,但借魯班已造好攻城器械為由,拒絕放棄攻宋的主張。

  墨子見此便對楚王說:“魯班準備的攻城器械也不是取勝的法寶。大王如果不信,就讓我與他當眾演習一下攻與守的戰陣,看我如何破解它!”楚王答應後,墨子就用腰帶模擬城牆,以木片表示各種器械,同魯班反覆演示各種攻守戰陣。魯班組織了九次進攻,結果九次被墨子擊破。魯班攻城器械用盡,墨子守城器械還有剩餘。魯班無計可施,只好認輸,但靈機一動說:“我知道怎麼贏你,可我不說。”墨子答道:“我知道你想如何贏我,我也不說。”楚王莫名其妙,問:“你們說的是什麼?”墨子義正辭嚴地說:“魯班以為殺了我,宋國就守不住。但是,我早已佈置好,禽滑釐代表我指揮守城,同宋國軍民一起嚴陣以待!即使殺了我,也無法取勝!”楚王知道取勝無望,被迫放棄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愛好和平歷史典故: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愛好和平歷史典故:王昭君出寨和親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