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尋姓姓氏源流

  尋姓是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姓氏。尋,出自姒姓。夏後***氏***同姓諸侯,曰:斟鄩氏,後為寒浞所滅,子孫因為尋氏”。正因亡國,便去邑為尋氏。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尋姓姓氏源流

  斟鄩氏,以國為氏。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雲:“尋,出自姒姓。夏後***氏***同姓諸侯,曰:斟鄩氏,後為寒浞所滅,子孫因為尋氏”。正因亡國,便去邑為尋氏。《尋氏族譜》記載:“自羿、浞相繼為亂,子孫失官。有以斟為氏者,有以灌為氏者,有以鄩為氏者。後去邑為尋氏。參之樂府於音葉徵”。

  夏朝從“太康失國”,“羿、浞代夏”到“少康中興”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兩度失國。先是在河南洛陽被后羿所滅;後是在山東濰坊被寒浞之子澆所滅。其後代有以斟為氏者;有以灌為氏者;有以鄩為氏者,後去邑為尋氏。《史記·集解》徐廣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

  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羅。欽定《四庫全書·姓氏譜纂》記載:“斟,斟鄩氏後。漢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門博士,斟鄩氏後也”。嘉慶七年《元和姓纂》記載:“斟,夏諸侯,斟灌、斟尋氏後,以國為姓”。

  《世本》雲:“斟氏,夏同姓諸侯斟鄩氏之後,以國為氏;鄩氏,斟鄩氏之後;尋氏古斟鄩氏之後”。

  《萬姓統譜》記載:“尋,河南古斟鄩之後,封於尋,與夏同姓。”西晉有御史大夫尋曾。斟鄩國滅亡後,後人將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後變成 “尋”,以氏為姓,作為本族新的血緣徽志。

  “邑”字,據《說文解字》講:“邑即’ 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漢字結構理論中,代表著國都、城市、土地、國家。“去邑為尋氏”即表示他們是失去了國家的“尋國人”。從此尋姓便脫穎而出,形成獨立姓而流傳至今。

  尋姓遷徙分佈

  尋開基地點幷州***今太原***。其子孫一支遷山西榮河,一支遷往山東粱山縣黑戶廟鄉尋那裡村,一支遷安徽嘉山***明光市***和江蘇盱眙附近,一支遷江西吉水”。為山西、安徽、山東、江西、湖南尋姓祖先。

  山東金鄉輩分尋貴系:昌玉文克廣之子言***延***傳 。 ***昌為17世***

  山東梁山汶上輩分:尋富系 學百德尚儉 萬年長如豐,“百”字是19世,2014年已有第26代如字輩人

  湖南瀏陽輩分:***二世起***志達思顏孟 名賢代繼醇 英才逢盛世 道學本先民 孝友傳家澤 詩書啟後人 用能承祖緒 餘慶自長新

  95年六修家譜時已經發展到最低派為“詩”字輩,第二十六代。又新增二十派是:前績昭日月、群豪貫古今、神州輝煌史、奉獻報國心

  山東費縣輩分:***第九代起***思大,嘉春三複克,希化玉景懷,興明增慶廣,中道有之方,宗德延世澤,新緒繼盛昌。

  安徽光明輩分:一德自 雙良果文護 仕本鍾林秀 英華翠滿庭 金玉和鳴後 堯天舜世長。

  江蘇淮安市盱眙輩分:世德其昌 國家之強 貽善來本 克寶延長

  雲南宣威輩分:文天開應日 國大自逢良 太***泰***昌盛世順 倫定必元方

  山東曲阜輩分:德士丙建康樂萬年

  銅川堡子上和張彎子輩分: 從康熙年代排起,傳承今已經發展到13世。祖聖乃榮典 克益玉***生***文***振*** 建功立業 增創博愛

  尋姓歷史名人

  尋曾:***生卒年代待考***,字子貢,西晉惠帝時御史大夫。

  尋相:***生卒年代待考***,隋末山西太原府人,唐大。曾隨隋末劉武周起義,以將略著時[2] 。

  尋祥甫:誥封榮祿大夫,後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縣新江鄉十字路楓梓神,徙居湖南長沙府瀏陽縣北鄉玉田灣。為湖南尋姓祖先,遷瀏始祖。

  尋鑾煒:號管香。山西人,清咸豐壬子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國使館協修,功臣館纂修。咸豐八年戊午科湖南鄉試正考官,***接譜注:既撤棘,我先輩晉謁行轅,殷勤接洽,欣作譜序。贈百氏其昌匾額,領去族譜一冊***為瀏陽《尋氏四修族譜》譜序。尋掌江南道監察御使,貴州道監察御使,山東道監察御使,禮科給事中任陝西潼關道。著作有《榮河縣誌》***1--2***共800頁。

  尋淮洲:紅軍第7軍團軍團長。並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尋先仰:瀏陽社港人,長征老幹部。曾任西北兵工委員會主任。湖南省高等法院副院長。《尋氏索源》 所謂四野後勤部長和湖南高院院長的記載有誤,湖南高院的院長長期由起義的曹伯聞擔任。

  尋寰中: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黨的十七大代表。

  尋姓人口分佈

  目前,尋姓在全國的總人數大概有8萬左右,分佈在各個地市,山東和湖南是尋姓人數最多的省份,“山東全省尋姓總人數超過12000人,其中金鄉縣尋姓人佔全省尋姓人口的1/3還多,是探索研究山東尋姓族史的重點地區,另外梁山、汶山和費縣是山東尋姓很密集的地區,其餘散居在曲阜、單縣、榮成、濟寧、濰坊、濟南等地的尋姓人大概有4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