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風的散文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家風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家風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擋有關家風的訪談節目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關注,一時間家風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熱詞。

  家風是什麼?家風就是一個家庭和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好的家風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每一家的家風各不同,但宗旨都是弘揚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每一家的家風或用文字記載,或由口頭傳承,代代相傳,共同遵守。

  當別人都在熱議家風的時候,我也想到了自己家的家風,思來想去,記憶中似乎父母並沒有明確告誡自己家的家風是什麼。因為尋找家風,記憶的閘門被開啟,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父親因為早年操勞,身體一直不好,家中的一切大部分都由母親打理。母親很能幹,為了多掙公分,在隊裡一直當整勞力幹,男人幹什麼活她也幹什麼活,而到了晚上,當男人們開始休息的時候,忙活了一天的母親又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開始掐緶子***一種手工編織的草藝品***,常常我睡了一覺醒來,朦朧中母親還坐在燈光下一直在編著,深夜非常的寂靜,只有母親熟練快速編緶子的聲音,這個畫面幾乎涵蓋了我整個童年的記憶。趕集的時候,收緶子的來了,母親的緶子編的最好,也最多,價錢也比別人的高一點,母親的緶子賣了後,於是便有了飯桌上的一點肉,一條魚,或者是我身上的一件新衣服。正是母親的勤勞能幹,才使我家的日子慢慢的好了起來。一直到晚年,母親還經常幫著哥哥們乾點農活什麼的,而做飯更是母親的強項,每次回到家,從來不用我們動手,都是他親自做給我們吃,至今還思念母親煎魚的那特殊的香味......

  母親的孝順也讓我記憶深刻。當年父親弟兄兩人分家時,爺爺只給了父親兩間小屋,父母淨身出戶,爺爺是和大伯家住在一起的,對此父親還有點微詞,但是母親卻從來沒有怨言,只要家中做了任何一點好吃的,總是要盛上一碗讓父親給爺爺送過去,後來爺爺晚年有病了,母親也是在床前盡心的伺候,母親的孝心最終讓病重的爺爺感動不已。記憶中我還有位姥娘,當然這位姥娘絕不是母親的娘,而是父親的舅母,每年都要來我家住一段時間,母親和這位姥孃的關係特別的好,即使父親去世了,母親每年還是要接這位姥娘來家住,姥娘來住的時候,雖然那時條件都不好,母親還是儘量變著花樣改善生活,姥娘對母親讚不絕口.....

  母親自小對我們要求都非常嚴格,大哥高中畢業後,在村裡當了保管,掌管著全村的糧食和財物,母親經常叮囑哥哥幹工作一定要仔細認真清白,那時候家裡條件都非常差,家裡孩子多糧食都不夠吃的,哥哥手裡掌管著那麼多的糧食,有著便利的條件,可是在母親的嚴厲要求下,哥哥從沒動過一點心思要往家裡拿一粒糧,更沒拿過其他的東西。母親雖然沒上過幾天學,但對我的學習要求卻非常嚴格,時常督促,記得我上高中了,有次放學回家,那時候家裡剛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母親讓我自己到另一間屋裡學習,她陪著鄰居在那屋看電視,我在那邊學習的時候,是在禁不住電視的誘惑,便偷偷的來到那屋外,從門縫裡往裡看,剛好母親出來,撞了個滿懷,嚇得我就跑,母親追上後,抄起笤帚就打我的屁股,嘴裡唸叨著:讓你不用功......

  母親也是一個熱心腸的人,與鄰里關係搞得非常好,誰家要是有個什麼事情了,母親總是第一個到場,幫著張羅,誰家要是有個什麼難處了,只要張口了,即使自己家再困難,母親也會想辦法幫著接濟一下。一直到晚年,母親的炕頭上每天總是擠滿了人,年老的,年少的,笑聲不斷。

  如今,母親去世了,但是她的作風又延續到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家風可以言傳,更可以身教,樸實的母親用一生的行動告訴了我們,我們的家風就是:勤勞善良,孝順進取,老實做人,本分做事。

  篇2:家風

  一

  85年下半年,爸爸年滿60週歲,“船到碼頭車到站”,從遼寧省圖書館副館長崗位上退了下來,開始了他的離休幹部生涯。

  那時的爸爸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每天除養花、看報,再就是出去買買菜,也算是閒情雅緻,悠然自得。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爸爸提議,每週日晚改善生活,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

  幾年後,妹妹也結婚了。於是我們兄妹三人商量,爸媽都六十好幾的人了,操勞了大半輩子,應該享享福了。每週這頓團圓飯包括年節時的聚餐改由我們兄妹三家輪流坐莊,輪到誰,出資、採買、下廚、洗碗等,“流水線作業”,一包到底。

  正是這頓由爸爸最初提議發起並樂此不疲,繼而由我們兄妹幾家接替下來的團圓飯,讓誰也沒有想到,竟似不竭的山泉,生生不息,汨汨潺潺,綿延流淌,滋潤、涵養著這個大家庭,至今已持續了28年之久。

  二

  28年來,這頓團圓飯在形式上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吃”。但正是這普普通通的“吃”,卻緊緊連線了這個不斷興旺著的大家庭中的每一個小家、每一個家庭成員;也正是這“吃”,卻是吃出了內涵,並不時地溫暖著兩個老人的心。我成家後,曾與爸媽共同生活、朝夕相處了整整十年,後來單位分房,才依依不捨地在搬了出來。搬家時,媽媽躲到了陽臺,我過去時,她在悄悄地落淚。我則像做錯了什麼事情那樣,默默地沒有說出一句話。之後妹妹為了方便照顧爸媽,也曾在那裡住了幾年。二哥在爸媽樓上住,更是常來常往。可以說,爸媽的家就是我們的根。自從有了這頓團圓飯,兄妹們每週至少能在爸媽這裡相聚一次,這也是多年來兄妹們堅守的底線。吃的是飯,聚的是歡,體現的是孝心。

  28年來,這頓團圓飯就像寒冬裡的大火盆,兄妹幾家總能因它而聚在一起,感受著有父母的溫暖和有兄妹的快樂。大家“聚似一團火,散若滿天星”,你映我襯,幾乎沒有發生過可以傷感情的不愉快,也從沒有過相互計較,你挑我剔。無論是哪一家做飯,很多時候都是誰去得早誰上手,包括在那裡護理老爸的大哥,也會力所能及的幫上一把。爸家廚房有三四件圍裙,如果不是自家人,你絕對看不出是誰家在做飯,大嫂、二嫂、妻子、妹妹都會繫上圍裙在那裡忙活。從赤峰來的大嫂,有時趕上年節,也不甘示弱地要爭搶著做一回東。

  28年來,這頓團圓飯也已成為美好的家風,深深薰陶、感染、引領著我們的晚輩。在我家,孝敬老人早已蔚然成習,晚輩們每每看望老人,都要買些他們愛吃的東西;每週來時都爭著和老人說說話,幫著大人們乾點活。晚飯後,收拾洗涮自然是這幫孩子了。他們之間相處得也像我們一樣的親密和諧,互相之間懂得禮讓和包容。長輩們自然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三

  28年來,團圓飯不僅見證了物質的豐富、人丁的興旺,也折射了生活水平的提高。記得86年時,每頓飯平均只有三四十元錢的成本,有時做條魚,炒上幾個菜;有時買三四斤牛肉、兩個大蘿蔔,吃一頓牛肉燉蘿蔔;有時買幾斤肉餡包頓餃子,或是炒菜烙春餅。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收入的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改善。團圓飯由最初的五六個菜,發展到十幾個菜,遇年節或爸媽過生日,最多時是十五六個菜。成本也提高到百八十元,到現在的二三百元。除物價上漲因素外,憑心而論,感覺吃的內容是越來越豐富,質量也是越來越好了。

  28年過去,家庭成員從最初的7口,到後來我們兄妹四人陸續有了孩子,孩子們大都結了婚,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一頓團圓飯十五六口人是常有的。今年過春節那頓飯是四世同堂,竟有20口人。

  慢慢的,團圓飯的文化內涵也在不斷的提升,並不知不覺的形成了自家的系列和品牌,如:炒菜系列、燉菜系列、涮火鍋、烙春餅等。

  四

  28年來,團圓飯無形中成了我家烹飪才藝的展示平臺,大家都有機會“登臺亮相”了,而且可以說各有所長,每人都能露幾手。

  我家妻子最拿手的是炒菜。她炒菜中規中矩,乾淨利落,邊做邊收拾,飯菜做好了,地上和廚臺上也經常是很乾淨的;炒出的菜耐看好吃,味道可口,老的少的異口同聲。自打有妻子主廚,我自然甘居配角,承擔了切菜的任務,孩子們說那叫“水二”。切墩也是要講究的,一隻熟豬蹄我會把它流暢地分割成九塊;一根黃瓜從上到下一分為二後,我可以勻速、有節奏、不停手地一切到底,而且瓜片薄厚大體均勻。

  二嫂的看家本事是做紅燒肉和糖醋魚,當然還有熬皮凍。爸爸多年來養成了愛吃肉的習慣,尤其到了老年,最離不開的是紅燒肉。二嫂做紅燒肉選料優質,燒製時掛糖適度,火候不文不急,待小半鍋的湯水熬成湯汁,沁到了肉塊中,適時起鍋,成品呈醬紅色,色香味俱佳。還有皮凍,文火熬製,經常要三四個小時,待把肉皮裡面的膠質熬煉出來,乳水相融,方才停火。冷卻後的皮凍通體呈乳白色,羊脂玉般,遠比街面上的皮凍要乾淨的多,好吃的多。

  妹妹在圖書館工作,飯菜中的書香氣自然濃了許多。妹妹常以理論指導實踐,看菜譜做菜,比葫蘆畫瓢,多少沾了點專業風格。她做的糖醋魚和紅燒肉在家中飯桌上也算得上是一道風景了,很受青睞。特別是那糖醋魚,把握火候,外焦裡嫩,色味俱佳,撒上胡蘿蔔絲、香菜葉,不用說吃,看著也很美。前幾年,妹妹一度熱衷於麵點製作,家裡買了麵包機,繼而又添置了烤箱,三天兩頭就烤一個大面包,個把星期又烤上一箱餅乾、蛋撻,有時還做蛋糕、吐司,和超市裡賣的比起來,已經沒有什麼太大區別了。

  五

  28年來,除極特殊原因,團圓飯幾乎沒有間斷過。不論誰家,夫妻之間一方有事,另一方擔當;兄妹之間一家有事,下一家自然順接。期間也曾有過波折和動搖,那就是有時老爸或老媽有病住進了醫院,看到這些白天忙於工作,晚間又疲於護理他們的兒女們,著實從心裡往外感到不忍。老媽就幾次頗感內疚地向我們提出:“以後這頓飯就別吃了,隨便做點什麼就行,你們都忙,媳婦、姑爺那面也有老人需要照顧,家裡還有孩子,也不容易。”兒女們知道,那是老人們的心思,這把年紀了,又是多病多災,不能給兒女們幫什麼忙,但也不願給他們增添更多的負擔。

  終歸,兒女們沒有聽從老媽的提議,團圓飯照常做著、吃著,每週一次。因為兒女們清楚地知道這團圓飯給年邁多病的爸媽帶來了多少快樂和安慰。

  人們常說:“母親在,家就在”。也就是兩年前的這個時候,86歲的老媽離我們而去。兒女們沒有等到從失去母親的哀苦和悲痛中完全走出來,就張羅著給多年臥床、且88歲高齡的老爸在我和妹妹居住的小區中租了套寬敞明亮、帶有電梯的樓房,為的是經常能夠用輪椅推他出來遛彎解悶。兄妹們除日常護理爸爸外,週末的這頓團圓飯仍是這一大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儘管老媽不在了,但有老爸在,這個家就在,就不會散。

  也曾有人說:“父母在世,兒女奔著這個家;父母不在了,兒女們想聚也聚不起來了。”我想,儘管我們不願意看到那一天,但終歸會有那一天,這是自然規律;但即或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相信兄妹們仍然會把這團圓飯延續下去,因為這團圓飯緊緊連結的還有兄妹之間的親情。

  人生苦短,父母們的今天,想必就是我們的明天。到那時,我們這一代也已成為了老人,兒女們會像我們今天照顧老爸那樣照顧我們麼?我想,答案會是肯定的。因為我們昨天和今天身體力行並引領著孩子們去做了,我們盡到了做兒女應盡的責任,我們養成了良好的家風。我們今天對父母的付出,明天會在孩子們那裡得到回報的!

  篇3:我家的家風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家風家規是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說一說我家的家風家規。 我家的家規是“ 尊老敬老孝老”,大家一定都會很奇怪。唉?為什麼是這樣的家規呀?這不是平常的禮儀習慣嗎?還真被您給說對了。

  可是就是這樣的禮儀習慣,我也在不久前鬧出了一個大事呢! 上週,遠在鄉下的外公外婆來看我,我們一家很開心,媽媽說:“源源,外公外婆來了,快去倒茶。”我說:“哦,好吧。”說著,我倒了兩杯白開水,直接放在桌子上。爸爸見狀,說:“源源,你怎麼這個態度呀?外公外婆好不容易來一趟,你怎麼那麼不尊敬長輩啊!”我有些不耐煩地說:“外公外婆又不喝茶,幹嘛要端著啊?”“不喝也要恭敬問一聲 ,咱們家的家規是“尊敬老人”,讓長輩喝茶也要雙手端著。現在,你回房間去給我寫100字的檢討書去。”爸爸生氣地說道。“哼”我氣憤地走進房間,身後還響起外公外婆和媽媽的諒解聲:“唉,小孩子,還不懂事 嗎,下一回注意就是了嗎,別生氣了啊……”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雖然事後我向大家道了歉,但想起這件事時,我還是覺得十分愧疚。但我明白了家風家規是什麼。 除此之外,我家的家規還有:過年不說不吉利的話,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才開始吃……是家規,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規矩,是家規,讓我們這個家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