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寫作方法鑑賞

  作文教學仍然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然而不少學生一聽寫作文就頭疼。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

  一、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

  興趣是學生作文的前提,能激發學生對作文的探究思考。小學生習作就是把自己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三年級的小學生開始練習習作時,話題最好是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生熟悉的。比如他們喜愛的文具、玩具、最喜歡吃的水果……只要他們能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如實表達,不寫走樣,可以不拘形式地寫。這就是用生活興趣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學會觀察

  因為觀察,學生產生了表達的需要,促使了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標誌著思維的發展,反過來會促使學生更深入細緻地觀察,並使學生有可能將觀察所得用豐富生動的詞彙具體地表現出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是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關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於作文教學必不可少。在起始階段可以圍繞習作目標選取較小的觀察點,供學生觀察,幫助其確定觀察物件與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點。如寫一個遊戲,可以組織孩子們在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時觀察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玩時的動作、神態、同伴間的語言及自己的心理。這樣,經過長期的不斷訓練,學生就能逐漸從生活的小處著眼,抓住特點,在寫作文時就不會平鋪直敘,索然無味了。

  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只有親身體驗,習作才會有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給學生體驗的時間、空間。一篇好習作,不是在教師統一指導中生成,而是在學生親身體驗中誕生。如寫“我學會了……”應該讓學生去實踐參與,他們從中體會到的勞動的艱辛,感受到父母的辛勞,獲得成功的喜悅,品嚐到失敗的痛苦就是文章的精華所在。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之後完成的文章,才會有他獨特的感受,才能更得體地表達其心靈。

  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能使習作的內涵得以昇華。小學生們通過觀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寫出來的作文還會是乾巴巴的。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進行聯想。如紅的像……大的如……把物體想象成人,想象成小動物,賦予它生命和感情。另外就是把自己對事物的感受與認識真實地表達出來,例如,寫“我們的生活”學生們描寫出了很多生活富裕的景象,像住新房子、電腦走進千家萬戶、汽車走進家庭……也有學生寫出了一些現代化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像迷戀網路的越來越多、環境汙染嚴重……我啟發學生思考:“面對我們的生活,你想到了什麼?把你們的心裡話寫一寫好嗎?”這樣學生就能通過思考把看到的東西進一步昇華,由生活的表象發掘出生活的內涵,這樣寫作時把看到、想到的東西寫出來,文章也就會更有深度。

  五、關注閱讀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較低,語言積累較少,習作方法欠缺。在平時語文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選取好的詞、句、段來品味、積累優美的詞彙。如學習《燕子》一課,燕子生動形象的外形描寫,光彩奪目的春光描寫,休息時的燕子與電線構成逼真的五線譜的巧妙聯想……這些孩子們生活中看似非常熟悉的景物在文字中卻有讓他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在閱讀中,也應向學生滲透多種寫作方法。當然要想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單靠課本中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課外閱讀是不容忽視的又一重要途徑。現在每個學生的手中都會有一兩本課外讀物。如《學生快樂作文》《課堂內外》《意林》等,再加上學校圖書室的讀物,教師可以利用閱讀課時間指導學生閱讀,摘抄優美詞句、名言警句記錄在“採蜜集”中,並且鼓勵學生課後認真閱讀,定期進行集體交流、展示。久而久之,相信學生的積蓄一定會在閱讀中日益豐厚。

  六、學生學習要勤於練筆

  說到練筆,寫日記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它可以培養學生寫的習慣,從而達到語言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感情的積累。生活中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每天都有稀奇的、難忘的、新鮮的事,但開始寫時,學生會感到茫然,無從下筆。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要強制來寫,更不要要求篇幅,只要寫明白,寫具體就可以了。教師要給學生以引導。如讓他們飼養小動物、種植物,讓學生多寫觀察日記,把他們與小動物間的點點滴滴記下來,把種植花果的感受、變化寫下來。並利用閱讀課的一點兒時間,對他們寫的日記進行簡單的評論,大力表揚“出色作品”。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相信學生漸漸地就會有自己的“話題”可寫了。即使有的是“長篇大論”,有的是“寥寥幾筆”,但只要扣住日記的主題,寫清楚當天值得記憶的事或自己的感受,每篇作品中都能讀出童真、童趣、童心。

  七、對學生作文進行多元化評價

  對於三年級學生的習作,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一定不要用買的作文書作為標準評價學生的作文。在開始階段只要學生能從真實生活入手,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就是好作文。一定要讓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到自己能寫、會寫,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如果學生說不清楚,語句不通,可以採用先說後寫的策略,讓他先口頭說一說再動手寫,寫好後,再讀再改。千萬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左右學生,以統一的範文束縛住學生的思想。另外,可以採取讓學生互評的方式。學生會從同齡人的角度去欣賞同學的作品,在發現文章中的閃光點和不足的過程中,寫得差的同學評到寫得好的作文可能學到方法,得到啟發;寫得好的同學評到差的作文,也會從中得到教訓。每互評一次,無異於一次觀摩和交流。

  2

  一、注重知識的積累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字”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習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學生看完一場電影,參加學校運動會,為災區小朋友捐款等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二、注重學以致用

  從意義上來說,模仿也是一種創造。三年級寫“小動物”這個仿寫訓練就是以課文為載體,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收集、積累作者的寫法等習作的材料,並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考的機會,使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運用個性化的思維來獨立思考問題。主動尋找仿寫的關鍵點,積極地去理解文章,這樣既有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在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當他們用自己的獨有的方式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後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從而對寫作產生更為高漲的熱情。希望這樣的仿寫訓練能夠為習作點亮一盞燈。

  三.注意習作的修改

  1、修改要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不等於重寫,所以修改要以原文為基礎,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絕不能拋棄原文而憑空設想或胡編亂造。

  2、要弄清修改的形式和要求。

  3、修改要特別注意語言的連貫和流暢,注意語氣的前後協調。

  四、注重習作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習作、樂於習作,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學生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我對平時習作很差的學生,如果他在某次習作中有了進步,我會在批語中這樣寫到:今後能多看點書,認真作好記錄,老師相信你的習作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找到自信。

  3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學會觀察是三年級學生說真話,寫實事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無疑是是讓他們講謊話。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楊桃,讓學生看關於楊桃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楊桃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瞭解,對楊桃花的色彩、形態,楊桃的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並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嚐,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

  二、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閱讀中積累語言

  為了豐富學生寫作的素材,我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培養觀察能力,觀察時要抓住幾個重要人物,幾個重點鏡頭,要注意周圍人物和運動員的動作、表情、語言等。如指導《記一次活動》時,由於學生課間活動時間少,來不及開展什麼活動就上課了。針對這實際,我先不急於讓學生寫,而是花了好幾節課與學生一起搞拔河、接力賽、課本劇表演等活動。有了親身經歷,學生就樂於表達活動中的真情感受了。

  小學生的作文除了生活的積蓄之外,語言的積蓄也很重要。這裡要提到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不僅要完成提高閱讀能力的任務,而且還要完成提高寫作能力的任務,閱讀教學必須是讀與寫的結合,閱讀教學應該有兩個過程組成的:一是由語言→內容,二是由內容→語言。前者,對課文達到初步理解,後者,完成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寫的,目前,在閱讀課上仍然是重第一個過程,而忽視第二個過程。因此,學生在語言上受益不大,這也是學生作文難以提高的原因。

  基於這一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語言,我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如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課文寫得非常美。我讓學生去品讀、去感悟,並讓他們把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讓我驚喜的是在寫“秋天”的作文時,很多同學都用上了課文中的句子。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積累語言,我還專門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好詞好句的積累本,並讓他們利用每天中午自習的時間看作文書,有針對性地安排積累那方面的內容。比如積累秋天的景色、人物的外貌等等。並利用時間展示他們的積累成果,做到有的放矢,學生也能保持熱情。

  三、學自辦小報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最好的辦法讓學生自發地去讀寫。自辦了班報。每次小報一發下去,猶如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湖面,就會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引發心理上的共鳴。他們津津有味地反覆閱讀,熱烈討論,特別是作文被錄用的學生更是心花怒放,還把小報拿來給家長看呢。自辦小報還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興之所致,情動而辭發。”因為它除了轉載別的報紙上的文章,刊登“下水文”,拓寬學生思路,還特別注重本班學生習作的發表,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使學生學習。”某學生的習作發表了,就能成為小作者產生學習上飛躍的動力,有可能成為他一生中勤奮好學,立志成才的起點。同時,大家因此受到鼓舞、感染,產生競爭心理,從而出現良好的學風。

  四、指導從說到寫,降低難度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強調作文要練習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我們要讓學生說真話,寫真事。教學時,我重視說的訓練,先讓學生說,在會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寫,學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先說再寫不僅能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表達水平,也能幫助學生糾正語病。說是寫的前提,寫是說的結果。

  五.展覽學生習作,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我常常在作文課上先給學生作必要的寫作指導,然後當眾宣佈:“今天,我同大家一道限時作文,時間為××分鐘。”學生聽後無不興趣倍增,恨不能一揮而就與老師決一高低。試想想:在這樣一種其樂融融的作文氛圍中,還有誰會抱怨作文難寫,還有什麼作文寫不好呢?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麼,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

  4

  1、要注重積累詞彙,豐富語言。

  語文新課標提出積累各種素材、加強背誦的要求。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語彙,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是祖國絢麗豐富的語言文字的典範,不少是經典名篇,文質兼美。在內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廣泛,不僅給我們以藝術美的享受,而且使我們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啟迪。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優美精彩的詞句片斷,誦讀品味、融會貫通,日積月累,不斷豐富學生對語彙的記憶儲存。但課本範文數量畢竟有限,其用意只是一種精讀的引路和示範,我們必須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課外,拓寬學校以外的生活,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從課外讀物獲取知識,增加新鮮語彙。“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讓學生注意積累大量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俗話諺語、成語詩詞,掌握各種句式和表達方式,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作文時,所需詞句就會隨著思緒自然流淌出來,寫起來也就感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2、要注重積累素材,開拓思路。

  語文課標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理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想讓學生寫好生活作文,必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

  2.1 在家庭生活中體驗。

  鼓勵學生學做一些家務,從勞動中吸取生動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燒菜、釘鈕釦、整理房間等。學生親自參與生活,獲得深刻的勞動體驗,豐富了情感,為寫作開啟了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2.2在學校生活中尋找。

  學校生活精彩無限,留心學校中的人、物、事也是學生積累素材的好途徑。同學、老師的喜怒哀樂,優雅整潔的校園環境,緊張有序的學習氛圍,自主創新的少先隊活動……無不有 待於我們去細心尋找。

  2.3 在社會生活中開闊視野。

  現實生活豐富多采,人人都在生活的舞臺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社會這個大舞臺每天也在上演著不同的節目。我們要留心觀察社會中的一切事情,讓學生觀察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變化,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觀察工地上的勞動場面,觀察上學、放學的路上發生的變化。課堂上,再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情況進行交流,講述同學們感興趣的重大新聞,談談自己看不慣的事情等。讓學生在聽和說的過程中,進一步鍛鍊學生的聽說能力,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

  只要我們多接觸社會,多深入生活,多關注現實,一定能從生活中掌握大量鮮活的材料。我們的學生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充實的內心感受,又何愁寫不出繽紛斑斕,各具特色的好文章呢?

  3、要注重積累寫作技巧,提高能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覆歷練,寫作也一樣,訓練達不到一定強度或熟練程度,就難奏效。寫作更是一種創新,必須在反覆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律。要養成勤動筆的習慣。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是在不斷實踐中提高的。多讀多寫文自工,只有多寫了,作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寫作雖然沒有死板的定式,但應該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在掌握段式寫作技巧如並列式、總分式、連續式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進行文章怎樣審題,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又怎樣寫人,記事,敘事等的訓練。學生逐步積累了寫作技巧,所寫的文章就會大有進步。

  4、要注重積累修改方法,力求完美。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字斟句酌,注意文字表達的通順、完美。 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有效方法。當年葉聖陶先生對自己的文章總是不厭其煩地修改。對小學生來說,更應該積累修改的方法。大綱也要求學生養成“多寫多改”的習慣。“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公認的事實。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學生要學會修改自己的文章,掌握修改符號的使用方法,懂得作文修改要達到與作文起草前老師提出的中心要求保持一致,要學會邊讀邊修改文章,看看句子是否通順、完整,條理是否清楚,前後是否連貫,有沒有錯別字或用錯的標點符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