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再別康橋教案大全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再別康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名稱 《再別康橋》 姓名 王愛 工作單位 曲陽縣第一高階中學 年級學科 高三語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學內容分析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路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教學目標:

  1、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2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

  3、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 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鑑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欣賞法

  2.聯想鑑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預習設計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式。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同學們在初中都學過哪些有關送別的詩?***學生答並背誦相關詩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看看詩人筆下的贈別物件與我們以前學習的有何不同,詩人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結合課件展示完成此環節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感知《再別康橋》意境美 。

  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過程和方法:解決重點方法:從詩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鑑賞詩歌。

  突破難點方法: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鑑賞評價。?聯絡古典詩歌中有關送別詩的意象選擇加以比較。突顯作者意象選擇的獨特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感悟、體驗的能力,以及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重點: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點。

  難點:選擇意象的獨特性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插入相關圖片和音樂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創設課堂教學的情境

  [學情分析]

  作為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開始,第一單元選編了一些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讀過不少新詩,但是這一階段才識文學鑑賞的開始。學生初步涉足文學鑑賞,有必要教給學生一些詩歌鑑賞的基礎知識和常用方法,但這不是最終的學習目標。我們應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作為最終目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經》《楚辭》流傳千古,唐詩宋詞,名家輩出。從五四到現在,新詩也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程。 可是有人卻說,中國現當代詩壇只有一個半詩人。儘管這種評價太偏激了,卻也可以看出著一個半詩人在中國詩壇的分量。他們是誰呢?一個是徐志摩,半個是何其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以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配樂朗讀,開啟學生想象空間,進入詩歌的意境中

  1、首先老師來為大家朗誦這首詩。 ***教師配樂朗誦***

  2、學生配樂朗讀

  3、每一首好詩都能引起讀者不同的共鳴,你讀了這首詩有什麼感受呢?請同學們談一談。

  4、幾個同學從不同的角度談感受,打開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少年情懷總是詩,同學們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麗的畫卷。詩人筆下的康橋是不是象大家想象得如此美麗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康橋和作者徐志摩。

  三、康橋與詩人的關係,並出示教學目標 ***投影出示康橋圖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作者的圖片

  康橋圖片

  這裡就是康橋,今天讀作劍橋,聞名世界的英國劍橋大學就在這裡。在康橋,他陶醉於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在康橋,他接受了“愛、自由和美”的個性主義薰陶,正是“愛、自由和美”的康橋理想給了他人生的追求。

  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徐志摩以一首純美的《再別康橋》,拉開了我們想象的帷幕,更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語言的魅力。我們今天就通過賞析詩歌語言來品味蘊涵在詩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設計意圖: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讓學生從音樂這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並且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四、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詩歌是藉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先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金柳。柳,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提問:

  為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裡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裡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喻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提問:

  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作者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提問:

  青荇:但這裡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也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潭水:榆蔭下的那一清泉叫拜倫潭,傑出的浪漫主義大詩人拜倫就在這裡綻放理想。年輕的徐志摩也就在這裡成為拜倫思想的追隨者和崇拜者。他那對“愛、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象天上的虹霓一般美麗,沉澱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夢。作者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

  和同學們一起飽含深情地朗讀前四節

  接下來在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裡“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

  提問:

  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為什麼呢?

  注意結合婚姻生活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1920年,24歲的徐志摩來到康橋,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 在康橋,他有過與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音的美麗愛情,因此而萌發了汩汩詩情;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林徽音的相關圖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2、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賞析現代詩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二、讀詩

  大家知道,詩歌是用最簡潔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情感,學習詩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什麼?

  明確:讀

  下面老師叫七位同學,每人一節把這首生詩朗讀一遍,讀時聲音要洪亮,情感要豐富。其餘的同學認真聽並思考讀這首詩歌時用什麼樣的語調最合適?

  明確:輕柔、舒緩

  是什麼內容決定了要這麼讀?叫學生說他獨處的內容

  明確:別離詩

  請同學們帶著作者依依不捨之情再讀這首詩

  師生齊讀,正音正字

  三、講詩

  1、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選擇這些意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2、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 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裡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