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大全

  孩子的成長需要靠家庭的培養,這個責任不僅是父親或者母親某一個人的,而是需要夫妻共同努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一

  育兒方法 父母具有不同特點

  孩子的成長需要靠家庭的培養,這個責任不僅是父親或者母親某一個人的,而是需要夫妻共同努力。然而,在針對育兒方面,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法會出現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他們扮演的角色以及性別決定的。現在,跟隨小編一起看看,父母針對育兒方面的不同點吧。

  一、鍛鍊活動

  在鍛鍊活動方面,父親一般是主力。父親更願意與孩子一起做一些鍛鍊或者是運動比賽,

  並且父親在體力方面確實也更適合一些。而母親則扮演的多為談話者、開導師的角色。

  二、嘲弄

  如果一個小朋友在學校被同學開玩笑或者起外號,一般情況下,母親的態度為談話,並

  把這個問題看得非常重。而父親可能會通過一個玩笑隨意的過渡過去,並不會過於嚴肅的對待這件事。

  三、相處方式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母親更多的是表達關心與濃濃的母愛,而父親則會更多的做些實際

  的行為,在表達感情上會含蓄很多。

  四、耐心

  母親會比父親擁有更多的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母親可能會教育與開導他,而父親

  可能更多的是對其進行懲罰。

  五、 能力

  在對待孩子能力方面,母親會更加側重於孩子情商的培養,包括與人溝通的能力、社交

  能力,或者與朋友間產生矛盾時的態度,並會對孩子進行開導。而父親則更看重解決問題、生存技能的能力,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家庭中,父親與母親對待孩子的愛可能是一樣的,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會相差很多。母親帶有女性的溫和與細膩,會在照顧孩子方面更加細緻與用心。而父親帶有男性的粗狂與責任,會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養,但是不會像母親那樣直接的表達對孩子的感情,而是用行動在關心與愛護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與母親對他的愛都非常重要,兩個人的教育方式也可以互補,濃濃的親情與生存技能都會促使孩子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二

  掌握孩子的敏感力,為成長助力!

  所有的孩子都是從零開始的。有時,似乎僅僅經過了很短一段時間後,孩子就長大了,這是因為,自然在兒童成長的某個部分中賦予了孩子們一種生命成長的特殊力量,那就是敏感力。

  敏感力是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某些刺激發生十分敏銳的一種感受力,這樣的影響會讓孩子的心智發生特殊的運作以及相應的生理反應,而產生特殊的喜好或感情,這種力量就叫做敏感力。

  當一種敏感力發生的時候,幼兒的內心會產生某些難以解釋的、無法遏制的動力,從而觸發孩子對一個特定的事物產生興趣,產生想要學習它們的強烈願望,直到他們內心感到了滿足或者敏感力逐漸消弱,這一動力勢頭才會慢慢消失。這種敏感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時期的兒童發展:

  語言敏感期***0-6歲***

  孩子們看著大人講起話來嘴脣就在動會產生模仿的慾望,它開始發聲的時候,他的語言敏感期就到來了。學習語言對成年人來說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對於孩子來講它可以是很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情,這是由於孩子具有自然賦予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力。

  語言能力直接決定孩子的表達能力。因此,父母應經常和孩子說話,講故事,或常常通過反問的形式來鞏固孩子的表達能力,為未來孩子的人際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秩序敏感期***2-4歲***

  兒童需要一個有序的良好環境幫助他了解事情、知曉環境。一旦他所瞭解、習慣的環境發聲了改變,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幼兒教育專家通過觀察發現,孩子會由於不能適應周圍的陌生環境而感到害怕、哭鬧,煩躁不安或者大發脾氣,從而確立對秩序的要求,是孩子最為明顯的敏感力。

  秩序敏感力往往體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擁有物的需求方面,要是大人不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不會有一個基礎來培養自己對各種關係的感知能力。當孩子逐漸內心裡建立起對事物的秩序感的時候秩序敏感力也就慢慢消失了。

  孩子的敏感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如果能夠掌握好孩子各個時期的敏感力,並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將大有裨益,所以瞭解孩子的敏感力,從現在就開始吧!

  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三

  “三分教七分等”教育方法很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方面的發育都有所不同,有的家長看到同齡的孩子某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優秀,便著急的不得了,想方設法讓孩子追上,但是孩子的發育是受到先天的遺傳以及後天的環境影響決定的,並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改變的,家長的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最終只能事倍功半。

  現在很多家長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給孩子制定各種學習計劃,從上幼兒園開始,週末的時候各種補習班,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沒有絲毫可以玩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想盡渾身解數,只為了自家孩子學到的東西不能比別人少。

  然而這樣的教育方法是極為錯誤的,孩子的成長有其特有的規律與時間,家長急於求成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並且會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父母期望的樣子,是自己不夠好,這樣便會形成自卑的性格。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遵循“三分教七分等”的原則。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原則是指教育孩子要適度。過多的教育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三點:

  一、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與孩子溝通

  太過複雜的語言孩子不僅聽不懂,而且會感到很厭煩,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儘量用簡單的、孩子喜愛的方式來進行溝通。例如猶太人為了讓孩子喜歡讀書,會在書中放一塊巧克力或者塗上蜂蜜,讓孩子感到“書本是甜的”,這就形成了孩子對於書本的“首次感知”良好。對於孩子的過錯,家長也應該用簡單的話為其講解道理,以及改正的方法。

  二、對孩子不同階段的狀態有所認識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是有特定性的,例如在孩子一般在一歲左右可以走路;在兩歲左右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等等。因此,在不同的年齡段,家長應該瞭解孩子應該具有的能力,不能強迫孩子達到超過實際年齡應有的水平。

  三、做好“鏡子作用”

  “鏡子作用”是指,家長在面對孩子日常的行為時,應該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可以通過父母看到自己的行為,從而對自己加以反省。因此,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不應該是讓孩子懼怕的物件,而是應該努力做好自己,讓孩子以自己為榜樣,並且願意與自己溝通。

  而除了教育以外,家長對於孩子應該具有“七分等”,意思是需要家長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長。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來讓孩子遵從,而是應該尊重孩子自身的發展程序,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牽著蝸牛散步”的故事,因此家長不要總是感到路途是如此的焦急,而應該與孩子一起享受每個階段的喜悅以及為孩子的每一個進步感到自豪。

  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篇四

  用最美好的心情陪伴寶寶成長

  曾經聽到這樣一段話:你要孩子的目的是什麼?試著問問自己的心,是為了延續香火?為了防老?還是別的其他什麼原因?而我聽到的最美的答案便是:要孩子只是為了參與到一個新生命的所有成長,不為了傳宗接代、不為了光耀門楣,更不為了養兒防老。我只要靜靜的看著這個生命成長,享受他不同時期的狀態,在我有生之年,有他的陪伴,與他同行那幾十年……

  相信所有母親在分娩過後,回憶起來的並不是孕期反應和在婦產醫院排隊等候的辛苦,滿滿的都是孩子第一次不知道是用胳膊還是腿踢了肚子一下,或者是第一次聽到寶寶的心跳聲,而想到這些,媽媽們心裡都是幸福和感動。隨著寶寶日漸成長,那麼多次調皮、那麼多次搗蛋,媽媽也有被氣的打他的時候,但是在媽媽心裡,更多的是寶寶第一次衝媽媽微笑時的彎彎的眼睛,第一次叫媽媽時的溫柔細語,第一次朝媽媽跑來撲在媽媽懷抱裡時的溫暖。胎兒、嬰兒、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等,一個生命的幾乎所有過程都有我的陪伴,這幾十年的每一天都有隻屬於我們自己的歡笑與淚水。

  不知道是上輩子修了多少恩德,這輩子才有幸能與寶寶相會,我始終堅信寶寶是上天派下來的天使,讓我陪伴他成長,同時也教會我成熟與責任。而每個寶寶都是媽媽的天使,有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也會參與到“比較”的行列,從寶寶的各個方面與其他孩子進行排隊,如果寶寶在這個方面獲勝,媽媽們也會感到臉上有光,但是如果寶寶發育的慢,媽媽便會有些失望。但是,這個時候,請媽媽們自問,你是最完美的媽媽嗎?你就沒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嗎?如果你不是最完美的,怎麼能要求寶寶完美呢,這是非常殘忍的一件事情。寶寶是完整的個體,我們不能只愛他的優點而不能容忍他的缺點。

  寶寶隨著年齡增大,他獨立的小心思便會慢慢活躍起來,他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變遠。等孩子再大些,成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之後還會擁有自己的寶寶,那個時候,那個小家庭才是他的重心所在,對孩子的想念便化成每週或者每月滿心的期待,而工作家庭越來越忙的孩子們,顧及到父母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因此,作為家長,只能陪伴寶寶二三十年,這是多麼短的一段時間呀,在這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必須給予寶寶全部的愛。

  如果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媽媽們發現寶寶有哪些缺點或者問題,首先應該自查是否受到了家庭的影響,還是受到了其他哪些因素的影響。父母應該使自己更加強大,我們睿智的頭腦、充足的知識、溫和的性情,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因此父母應該為孩子做更好的榜樣。

  可能寶寶有的時候讓你煩躁的打他,或者讓你生氣的流眼淚,而我們無論失去了多少睡眠、多少娛樂時間、多少金錢、多少精力,我們仍然感恩上蒼賜給了我們這個可愛的寶寶,在無力的時候想想寶寶說過的“媽媽我愛你”,想想寶寶拿著他愛吃的零食餵你吃的情景,寶寶的所有淘氣調皮便會煙消雲散,媽媽們請用美好的心情,享受與寶寶相處的每一天吧。

  幼兒園託班育兒知識篇五

  為人父母的你處在第幾層境界?

  談到人生我們總是會想起馮友蘭先生所說的人生三層境界。事實上,為人父母的也是有不同幾層境界的,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這條道路上,千千萬萬的媽媽共同努力著,也不斷進步著。下面就隨小編來看看,為人父母的你處在第幾層境界吧?

  1、最高境界

  這個時候,父母會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們會發現“我到底是誰”比“我要成為誰”更加重要,父母會盡己所能的支援和鼓勵孩子去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時也會以身作則的支援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過程中掙扎、困難和挑戰都是豐富的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為幸福之路並無捷徑。但是,通常我們對於孩子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們要去幫助他們。

  2、第五境界

  這層境界的家長會為了教育孩子而意識到要去提升和完善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你是誰”比要求孩子“成為誰”更為重要,一切的家庭教育,事實上都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

  3、第四境界

  家長為了讓孩子去開心的學習,他們不再是停留在“我沒有辦法”或者“我管不了”,而是轉換角度去關注孩子的問題症狀及其原因,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

  4、第三境界

  開始思考孩子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子,一旦這個目標能夠清晰地確定,那麼家長就不容易被人裹挾著,不會熱衷於跟風和盲目地對孩子進行培養。

  5、第二境界

  家長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盡職的陪在孩子身邊,親身見證孩子的成長。

  6、第一境界

  家長捨得給孩子花錢,無論多少,以為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