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愛學習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小學生缺乏自覺性,也因為年紀小貪玩,所以普遍都不愛學習。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小學生不愛學習的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不愛學習的原因

  ***1***學習無計劃

  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保證。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毫無計劃,整天忙於被動應付作業和考試,缺乏主動的安排。因此。看什麼、做什麼、學習什麼都心中無數。他們總是被動地考慮“老師要我做什麼”而不是主動去想“我要做什麼”。

  ***2***不會科學利用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從從容容;而有的學生雖然忙忙碌碌,經常加班加點,卻忙不到點子上,實際效果不佳。有的學生不善於擠時間,他們經常抱怨:“每天上課、回家、吃飯、做作業、睡覺,哪還有多餘的時間供自己安排?”,還有的學生平時鬆鬆垮垮,臨到考試手忙腳亂。這種現象都是不會科學利用時間的反映。

  ***3***不求甚解、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不假思索地重複,多次重複直到大腦中留下印象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講究記憶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學習。它常常使記憶內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長久記憶,當學習內容沒有條理,或學生不願意花時間去分析學習內容的條理和意義時,學生往往會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依賴這種方法的學生會說;“謝天謝地,考試總算結束了。現在我可以把那些東西忘得一於二淨了。”

  ***4***不能形成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是知識體系在學生頭腦中的內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識經過學生輸入、加工、儲存過程而在頭腦中形成有序的組織狀態。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很重要的。如果沒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再多的知識也只能成為一盤散沙,無法發揮出它們應有的功效。有的學生單元測驗成績很好,可一到綜合考試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於他們沒有掌握知識間的聯絡,沒有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這種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科之間,對各章節之間不及時總結歸納整理,致使知識基本上處於“遊離狀態”。這種零散的知識很容易遺忘,也很容易張冠李戴。

  ***5***不會聽課

  這主要表現在課前不預習,對上課內容完全陌生,無法帶著疑問去學;聽課時開小差不記筆記,或充當錄音機的角色,把老師所講的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只讓自己的記錄與教師的講述保持同步,而不讓自己的思路與教師保持同步;課後不及時地複習。聽完課就萬事大吉等等。

  小學生應該如何學習

  第一,要有學習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它表現為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一個人,只有樹立了自信心,才能挑戰失敗,克服困難,開發自己的潛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學習也不例外。

  樹立自信心,首先要樹立學習不難的思想。識字不難,閱讀不難,說話寫作不難!開始有點難,學學就不難!越學越不難!我與別人比,學得慢些,但我比他多花點工夫,趕上他也不難!

  樹立自信心,在學習中要不斷顯示“我能行!”“我能行!”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本事做好!在學習中不斷顯示“我能行!”,就是不斷提高學習的信心。我能夠寫好字!我能夠讀好書!我能夠寫好文!……總之,我能行!

  做完作業,主動給同學,或家長,或老師看,這實際上就是說:“瞧,我多行!”

  自己寫了一句話、一個片段、一篇文章……主動念給別人聽,這實際上就是說:“瞧,我多行!”

  自己一個精彩的故事,主動講給大家聽,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這行動也是在說:“瞧,我多行!”

  樹立自信心要多和自己比,少和別人比。只要自己比原先有進步,學習就會更有勁頭。昨天記住一個字,今天能記住兩個字,這就是進步!昨天不敢講話,今天舉手發言了,這也是進步!昨天10道題,對了一道,今天對了兩道,進步了!

  樹立自信心要簡化知識,從模仿開始!先學著做,模仿多了,想有所變化,有所創造,那就會學了。

  “成功是最好的動力。”天天都有成功的,天天都企盼獲得更多、更大的成功,還愁學不好嗎?

  第二,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由於多次重複而形成的自動化動作,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熟練。學習習慣就是在學習上的一種自動化動作。它分為積極的有益的好習慣和消極的有害的壞習慣兩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人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如:集中精力,專心致志聽講的習慣。上課思想集中,專心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在傾聽過程中捕捉對自己有用的資訊,邊聽邊思考。共享、共識、共進!

  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習慣,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不會寫的請教別人,對什麼都要問個為什麼,都想搞清楚,不管別人在講什麼,自己都想聽聽,遇到好詞佳句就背一背、寫一寫、用一用等。

  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積累生活素材、促進思維、認識能力等的發展,用涓涓細流匯成川流不息的寫作之源。

  讀書看報的習慣,每天瀏覽當天的報紙和近期書刊,收藏並與人交流圖書資料。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寫讀書筆記,獲得的知識、受到的啟發、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表達的技巧與方法等。

  勇於質疑問難、積極參與討論和爭辯的習慣。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師。換個角度,換種方法,換種形式思考。

  認真思考,積極發言的習慣,根據別人的問題,想好後有條有理地敘述,語言簡明扼要,口齒清楚,聲音洪亮,態度大方。

  按規定的要求和時間完成課內外作業的習慣,並做到書寫工整、字跡清楚,做完後自己檢查修改。

  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鞏固,定期複習、整理、歸納等的習慣。充分預習,聽講才會有的放矢;複習鞏固能溫故而知新。……

  第三,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指導小學生學習的誤區

  誤區1:不教孩子學習方法

  誤區中最嚴重的一項就是家長只重視如何讓孩子掌握知識,但卻輕視了教他們學會更有效的學習方法。40%接受調查的學生都反映家長只是一味地讓自己做題,但很少教自己如何有效地掌握知識。有些學生甚至反映家長天天坐在身邊看著自己學習,其實這樣完全沒有必要。

  溫馨提示:家長可以幫孩子總結錯題,合理安排時間,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隨時總結計劃完成情況,培養孩子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對其現在和以後的學習都有好處。

  誤區2:催促孩子學新課本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時,發現25%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在暑假裡預習下一學期的課本,爭取掌握更多新知識。實際上,這種方式只對學習比較好的孩子有效。對學習成績一般或較差的學生來說,最好讓其多複習以前學過的課程,如採用上述方式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溫馨提示: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讓孩子要加強對上學期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進而鞏固舊知識,認真完成作業,進一步熟練學過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新課本的預習,調整學習狀態。

  誤區3:孩子做題越多越好

  另一個較嚴重的學習誤區,30%的家長仍舊認為題“做得越多越好”。其實做題的關鍵在精而不在多。以數學、科學等課程為例,一個知識點一般選擇不同角度的6至8道題即可。而語文除名著外,其他文章也要精讀,不能一味貪多。

  溫馨提示: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弱科當中的薄弱章節,適當的進行典型題的練習,然後定期幫孩子做章節的測試,以達到全面掌握知識的目的。

  誤區4:孩子學習越久越好

  此外,不能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與休息時間也是家長們“控制”孩子週末在家時間的一個誤區。“有些家長希望孩子整天坐在寫字檯前才覺得放心,其實這樣孩子反而不能集中精神學習。在週末,孩子的學習時間一般保持在每天4-6個小時即可,其餘時間應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幫助其保持精力及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