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語典故簡短故事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成語典故簡短,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別無長物的故事

  【成語】: 別無長物

  【拼音】: bié wú cháng wù

  【解釋】: 長物:多餘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成語故事】:

  別無長物這則成語的長物是指多餘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別無他物。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王恭傳》,恭曰:吾平生無長物。

  東晉時有個讀書人,名叫王恭。他生活儉樸,不圖享受,人們都說他將來定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隨父親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兩人在一張竹蓆上促膝談心。

  談著談著,王忱忽然覺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一定帶了不少這樣的竹蓆,就稱讚了一番這張竹蓆,並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張竹蓆。

  王恭聽了,毫不猶豫地將身下這張竹蓆贈送給王忱。王忱千恩萬謝地走了。其實,王恭只有這張竹蓆。送掉後,他就改用了草蓆。王忱知道這情況後,十分驚訝,覺得過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說:您不太瞭解我,我王恭平生沒有什麼多餘的物品。

  不逞之徒的故事

  【成語】: 不逞之徒

  【拼音】: bù chěng zhī tú

  【解釋】: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貶義***。因心懷不滿而鬧事搗亂的人。

  【成語故事】:

  “不逞之徒”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故意為非作歹,犯法作亂,專幹壞事的那一類人。不逞:不得意,慾望得不到滿足。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

  春秋時,鄭國的公子子駟,派人刺殺了鄭僖公,立僖公之子嘉為國君,即鄭簡公。鄭國一些貴族公子對此非常不滿,打算髮兵討伐。可是還沒動手,就被子駟察覺,搶先一步,把他們通通殺死了。從此,子駟掌握了鄭國的大權。

  後來,子駟又重新劃分貴族大夫們的封地,少給了田氏、堵氏、侯氏、子師氏四家的土地,他們都非常怨恨子駟。於是,幾家就聯合起五家貴族及一夥心懷不滿的人,共同起來發兵討伐子駟。最後,他們攻入國都,闖進宮中,殺死了子駟,劫持了簡公。

  不求甚解的故事

  【成語】: 不求甚解

  【拼音】: 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釋】: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成語故事】:

  東晉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家裡很窮,靠很少的農田維持生計。長大後,他曾幾次做官,又因為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幾次辭官回家。他不貪圖榮華富貴,喜歡過清靜悠閒的田園生活。在耕作之餘,他勤奮讀書,並自稱為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是讀書不要過於咬文嚼字,死鑽牛角尖,應該深刻領會書中的要旨。這個成語比喻讀書不認真,理解不深入。

  後來,子駟之子子產,平定了這次叛亂,成為鄭國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