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國學書籍有哪些

  對於初入國學的少年兒童,該看什麼書呢?讓小編來告訴你關於吧。

  

  24孝,論語,三字經,百家姓

  經典一 《弟子規》 ――精讀精解,學以致用。

  該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分五個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的守則規範。該書被認為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讀物。國學堂通過解讀、引導背誦及實踐指導等方式讓少兒無形中將聖賢言行貫穿於日常生活。

  經典二 《二十四孝故事》 ――故事教學,寓學於樂。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國傳統美德、傳統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本經典的選講旨在通過通俗易懂的孝敬長輩的故事,讓少兒形成孝親的價值觀,改變身心。

  經典三 《千家詩》 ――詩詞薰陶,出口成章。

  《千家詩》用以陶冶少兒性情的詩歌讀本,旨在用詠歌古詩“以養其性情”。共選詩 200餘首,大部分語言流暢,詞句淺近,易讀易記,包括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鵲樓》等名詩。通過經典古詩的講讀讓少兒的文學修養得到提升,語文成績無形提高。

  經典四 《論 語》 ――名句選講,奠定基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熟知的很多名言都來自《論語》。本書影響了全亞洲及更廣範圍,其中許多思想至今仍被人們視為至理。本經典的學習使少兒對我國基本價值觀念的仁、義、禮、智、信等有一定理解,攝取經典智慧,奠定國學基石。

  經典五 《道德經》 ――玄妙哲理,提高悟性。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對我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影響。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奧祕,此書是世界上除《聖經》外發行版本最多的著作。學堂選講其中一些體現做人智慧和事物哲理的名句提高少兒悟性。

  其他經典 《大學》、《易經》等 ――簡單瞭解,博學多聞。

  通過對其他經典的介紹和一些經典語句的簡單講解,讓少兒接觸更多的經典,為其以後的國學學習提供參考。同時增加其知識量,以達到博學多聞的目的。經典的介紹涉及:《大學》、《中庸》、《易經》、《心經》等。

  2、體驗課程:1***國畫 2***書法 3***茶藝 4***古箏

  在實際體驗中更深刻的理解我國傳統文化,開發潛質,提高興趣,提高整體文化修養。

  關於國學的基本介紹

  淵源演變

  "國學"這個概念中國歷史上就有,《周禮》裡面就有,《漢書》、《後漢書》、《晉書》裡面,都有"國學"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廬山下面有個--現在也還叫--白鹿洞書院,這個書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為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這個地方不叫白鹿洞書院,而是叫"白鹿洞國學"。白鹿洞國學是個什麼意思呢?是所學校。可見,在中國歷史上,"國學"這個概念是有的,"國學"這個名詞是有的,但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 國子監設有禮、樂、律、射、御、書、數等教學科目。

  近代以來所謂"國學"一詞,有學者認為源自日本,江戶時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滿等提倡對日本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國學"之稱。"五四"運動期間,陳獨秀等發起新文化運動,將中國的落後捱打歸罪於二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歸罪於以孔子和四書五經,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進口號。但胡適等人在運動後期則針對性地提出"整理國故"口號,主張"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的口號,力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出中西文明的有機結合點,為中國的新生尋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對國學做了總結性的講解。章炳麟上述幾次演講經過記錄整理,出版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等書,在二三十年代影響很大。章炳麟所謂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國學範圍的界定。此外,胡適、顧頡剛、錢穆等人也有關於"國學""國故""國粹"的種種論述。 自 "西學東漸"之風后,為了區別開"西學"與"中國之學",便產生了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國學概念。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批判胡適買辦哲學和資產階級唯心史觀,以及歷次的文藝批判運動,"國學"作為一個口號或名詞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隨著"愛我中華"之風日熾和"中國崛起"口號之響起,尤其是"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遍佈和祭孔大典在國內的連續上演,"國學"又在海內外以前所未有的熱度火起來。

  涵義解讀

  何謂國學?這個詞的涵義有不同的解讀,社會上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有學者認為國學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亦有學者認為國學是專對治國理政而言的,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但無論怎樣,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

  1、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什麼?"國學"的現在涵義是"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的,所以國學無可爭議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

  2、國學門類寬泛複雜,有無主從之分?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為根基的,先秦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無主從關係;如就各時期所起作用而論,諸子百家學說在各時期各相應領域都起著重要作用,所以諸子百家學說並無主從之分。

  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並涵蓋後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國學"之名,始之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國學也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們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這些思想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論述如何治理國家。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慢慢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