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公路自行車的實用技巧

  在社會和人人都提倡環保的今天,騎單車不僅是一個節能減排的好辦法,更是健身的好運動。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挑選公路自行車的要點,希望對你有用。

  挑選公路自行車要點一:車架尺寸

  選購一臺用來運動的自行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車架的大小是否適合騎乘者的身材。車架大小的測量,一般是以車架立管的長短作為標準,立管長的車架車身長度也越長;也可以坐在座墊上雙腳踏在踏板一上一下放置,在下的腿可以自然垂下襬直,如此的高度可使腳在踩踏時能有餘裕空間伸展。一般公路車的車架尺寸,以量產車架品牌多為每二公分一個尺寸,而高階純手工車架品牌則為每一公分一個尺寸。以***大齒盤***中軸心至上管立管接頭處中心,可從最小47公分逐漸大至62公分共8或16個尺寸。我們可以用:

  跨下長×0.65=車架立管長度

  上述公式來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公路車架尺寸。

  挑選公路自行車要點二:龍頭把手的尺寸

  選擇自行車除了應注意車架尺寸是否適合身裁以外,另兩項必須注意選擇的就是龍頭與把手的尺寸。龍頭長度的測量一般是以手上臂與下臂成90度,手肘頂住坐墊前緣***坐墊杆應調至坐墊中央位置***,此時中指尖距離把手後緣應為三指幅至三指幅半的距離,如果車架的尺寸適合身裁的話,通長所使用的龍頭長度多半在11至13公分***每一公分一個尺寸***。

  以公路車而言把手寬度的選擇則是將把手頂住肩膀,把手的兩端應位於上臂與肩膀連線處的手臂中央。把手的尺寸一般國人男性多使用把手外緣42至45公分***每一公分一個尺寸***。若是經測量的適當尺寸為42公分,建議可採用大一號43公分的把手,如此可以增加平路衝刺或上坡時站立擺車加速的力量,同時又可兼顧姿勢的低風阻特性。登山越野車為了增加騎乘的操控效能把手寬度遠寬於公路車,寬度多以56公分及58公分兩種尺寸為主,用在下坡賽專用的把手則寬度在63公分以上。

  挑選公路自行車要點三:車架材質

  車架是自行車的靈魂,好的自行車架必須符合重量輕、強度夠、剛性高三個條件。作為自行車運動的車種當然是重量越輕越好,如此才越省力騎得越快;強度夠是指車架在高強度的騎乘之下不會有斷裂彎曲的安全顧慮;剛性高是指車架要夠硬,有時候一臺剛性差的車架也許沒有安全顧慮,但是騎起來車架力量傳導過差,使得騎乘者踩踏起來有車子拖重的感覺,即使是夠輕、夠強的車架但剛性過差這仍究是一臺不合格的運動自行車。在市售的車種中,能符合上述好車架標準的車架材質有:鋁合金、碳纖維、鈦合金及合金鋼材四種。

  鋁合金:

  鋁合金的騎乘質感屬於靈敏輕巧、高剛性,但同時也傳達了地面每一丁點的振動反應,而略為犧牲了舒適性。

  碳纖維:

  碳纖維的特性是較具彈性、騎乘感穩定、長途巡航持續感佳、舒適性高。

  鈦合金:

  鈦合金的特性很類似鋁合金與碳纖維的綜合,它可以有類似碳纖維的彈性也可以享有鋁合金般的輕巧與剛性,但是這些好處都得以遠高於其它材質的價格才能達到。

  鋼材:

  鋼材是自行車最傳統的車架材質,現代的多種合金鋼材可以在剛性、彈性、傳動性、穩定性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唯一的缺點是在重量上鋼材是幾種材質中較重的。

  我們必須提醒大家的是,上述每一種材質都有高低等級之分,此處所描述的特性均是以高等級的產品***也就是高價品***為物件,在低檔案的產品中以上的優劣可說是不存在的***均為劣質***。另外有些產品雖然高價,但由於對材質處理能力的不足***例如:碳纖維及鈦合金***,或是廠商對車架幾何設計的不良,也可能會有騎乘感很差的產品出現,總而言之任何的材質都會有等級好壞之分,不可一概而論。

  公路自行車的車種特點

  1. 輪胎比普通自行車的輪胎窄,並且胎壓可以達到100-200psi***pounds per square inch***以上,所以在行駛過程中的滾動阻力和山地車相比小不少。

  2. 飛輪與牙盤的齒比***即齒數比值***很大,一般的公路自行車齒比可達到53:11甚至更高。

  3. 現在的公路自行車廣泛採用了新型材料,比如鈦合金,碳纖維,高階鋁合金材料等等,所以公路自行車的重量很輕,可以達到5kg以下,但國際自聯規定的參賽車不得低於6.8kg。

  4. 普遍採用了很硬的材料,易於運動員發力。這一點和山地車是很不相同的。因為公路自行車都是在路況比較好的公路上面騎行,所以不需要象後者那樣,過於考慮吸收震動的問題。

  由於上述的特點,公路自行車[5]的騎行速度要比普通自行車快很多。

  公路自行車的騎行知識

  公路乘騎時握把的位置最好在90~110度

  在公路賽車中空氣的阻力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尤其是速度超過時速40km時,人本身的"馬達"所發生的200-350瓦的能量的一半以上,消耗在對空氣的阻抗。

  集體比賽時跑在先頭,或者單獨練習時,最能感覺到傾斜脖子及把頭向下將可大大減少空氣的阻力。等到速度得到進一步提高時,腹部被壓迫感到呼吸變困難,同時腰周圍的筋肉的負擔增加了,此時騎手都會希望降低手把,以便減少空氣阻力的姿勢來奔跑。其姿勢的標準一般為110-120度。

  按自已的情況奔跑,或者有氧運動等健康為目的的騎行者,建議採取呼吸舒暢,減輕對腰部的負擔的姿勢,調整托架至當伸直背部和手腕時,肩關節的角度在90-110度的範圍內。

  雖然調整了手把,但也可進行上斜坡時的全滿轉距的踩車。想慢慢踩車時推壓托架來支援上半身,輕鬆地踩車,這種方法在比賽過程中也常被採取。

  坐墊高低的調整

  坐墊的高度是單車設定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與膝蓋傷害與踏踩出力息息相關。坐墊太高的話膝蓋容易受傷,而且重心太高也容易產生意外;太低的話腳踏踩不出力量,長期用不正確的姿勢踩踏也會對膝蓋與腿部產生不好的影響。唯有正確的坐墊高度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踩踏效率、並擁有最正確健康又不傷害身體的踩踏姿勢,而且不但不會蘿蔔腿,而且還能修飾腿型。

  膝關節是單車運動時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但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當我們的腿每踩踏一圈,膝關節就會活動一次,這樣頻繁的動作,如果施力的方法、方向或位置不正確的話,很容易就會讓膝關節受傷、甚至一輩子都不能騎車***很多膝關節的傷害是很難康復會來的***,所以一定要小心才行。設定坐墊高度時最忌諱將坐墊拉得太高***路上有很多中學生喜歡耍酷,刻意將坐墊拉得很高很高,假裝自己腳很長的樣子***,這樣的坐墊高度在踩踏時會讓膝蓋打直,是很危險的動作!像單車運動這樣需要雙腿頻繁地作踩踏迴轉的動作,這時如果還讓膝蓋打直,不僅會讓踩踏有“頓點”發生,影響踩踏的連續性,而且打直時的膝蓋也很傷膝關節及腿部韌帶。雖然拉高坐墊後會有一種將踩踏力量“直直打出”的錯覺,好像要這種姿勢才能踏出去,但其實不然,不管是肌肉還是膝關節都很容易在這時***膝蓋打直***磨損受傷。所以一點要記住!騎車踩踏是切忌不能讓膝蓋打直。

  坐墊的前後位置

  坐墊前後位置的設定其實相當簡單:先在坐墊上坐好,將腳掌放在踏板上正確的位置然後踩個幾下,接著將踏板擺成水平,這是前腳的“膝蓋下點”所垂下的垂直線要剛好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踏板軸***,這樣就完成了。如果垂線沒有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就要依次調整坐墊的位置。坐墊位置就太過前面,而圖C4則是太后面,坐墊位置太過前面或後面會影響到腿部的踩踏出力,與膝蓋的磨耗也息息相關,所以不可不小心。

  一般車友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將坐墊放在過於後面的位置,這樣做好像能讓車子看起來更俊更酷,踩踏是好像也比較容易有那種紮實的踩踏感,但這樣硬操的結果,長期下來其實對膝蓋時會有所損傷的。

  坐墊角度

  首先先調整最簡單的坐墊角度。坐墊的角度大致上要保持水平,由於目前市面上的坐墊的墊面大多是弧面,用目視可能不太準確,所以可以先拿一把長尺放在坐墊上,再用眼睛目測抓水平,這樣就容易多了。

  不過坐墊得角度絕不是死板板的。比如說,有些人騎完車後常常會抱怨胯下痛,這或許是坐墊前端的壓力過大所致,這是可以將坐墊的鼻端稍稍向下調整一點,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壓力,特別是在上坡的時候。相反地,有些人不是很長騎上坡,反而喜愛衝下破的樂趣,而衝下坡時因為要控制重心的關係,騎乘者常常會在坐墊與坐墊後方移來移去的,這時最好將坐墊鼻端稍微往上仰個幾度,同時將坐管高度放低,這樣做有助於下坡時身體在坐墊上的靈活度。


看過挑選公路自行車的要點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