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低齡留學當改變命運的萬能藥

  國際教育可提升求職競爭力的顯著優勢,讓“低齡留學熱”開始在中國興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調查資料顯示,2012至2016年,意向出國讀本科、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中國學生佔比增加了13%,增至36%。選擇到加拿大留學的學生中有超過30%的人申請入讀加拿大中小學,這在所有主流留學國家的低齡留學生中佔比領先。

  每年,國內都有大量學生選擇出國學習,留學也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不過,近年來留學消費開始向工薪家庭延伸,“留學熱”也呈現出不斷低齡化的趨勢。

  不少留學生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藉此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從而收穫更大的成功,而這一心態在低齡留學的家庭內常常更為明顯。但如果不能理性判斷留學的利弊,只是盲目功利地讓孩子早早出國,那麼可能反倒事與願違。

  誠然,“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願望,留學可以讓孩子享受更加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也有助與培養他們的語言和生活能力。不過,想讓這種資源真正轉化為孩子身上的能力,還是得靠他們自己的努力。

  對於多數家庭來說,留學的花銷都是不小的開支,如果在國外的學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麼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與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才開始留學相比,低齡留學存在更多未知的風險。這些低齡留學生由於年齡過小,心智往往不夠成熟,自制力可能也不夠。一旦離開父母,進入約束更小的陌生環境,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國外的環境,他們更容易出現厭學、攀比這類消極現象。

  此外,不少父母送孩子留學的目的非常功利化。有些孩子在國內學習動力不足,缺少自制能力。有些父母認為國外教育和考試製度比較寬鬆,僅僅為了讓孩子遠離國內的競爭壓力將他們送出國,希望孩子日後找到一份好工作。試想,如果孩子本身存在很多問題,那麼這種留學也很難讓他們擁有更好的未來。

  越來越多人能夠出國留學,享受國際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是一種好現象。不過,留學尤其是低齡留學不是改變命運的萬能良藥,它只是一種走向未來的另外一種路徑。在“低齡留學熱”的當下,不盲目跟風,理性看待,家長們才能為孩子們做出最好的選擇。

  留學是一場“心理大考” 莫把自己封閉起來

  心理健康紅燈頻亮

  網上,輸入關鍵詞“留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話題討論甚多。不少留學生試圖在知乎上尋求幫助,附議的評論裡卻可以看到一些人講述自己留學時情緒崩潰之事。

  中國留學生因心理壓力引發的悲劇也曾見諸媒體:就在過去的2016年,年初,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一名中國留學生自殺;同年12月,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劉凱風自殺身亡。

  讓心理健康話題更為沉重的是,還有不少學子曾經或正在遭受心理問題的困擾。

  吳宇輝曾在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學習體育商業管理專業,畢業後在當地從事教育培訓工作。“事實上,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不少見。”吳宇輝表示,“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中,每年都會看到一些因為抑鬱導致嚴重後果的案例。我知道的就有紐卡斯爾大學的一個女生因為學業壓力太大而跳樓自殺,最終沒有搶救過來。”

  因曾在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工作的機緣,吳宇輝在和同事的溝通中瞭解到不少留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一位家長曾通過學聯論壇找到我們,希望我們幫助她女兒調節情緒。那個女孩在謝菲爾德讀博士,學業問題和感情問題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導致了抑鬱。”吳宇輝說。

  焦頭爛額的那些時刻

  “出國留學看起來很美。但當你真正在異國他鄉開始學業時,就會發現課業負擔、文化差異、孤獨感會一起湧來,每一天過得都很艱難。如果抗壓能力差一些,真的會出問題。”在英國留學已進入第五個年頭的小徐說。

  小徐提到的“艱難”,對求學海外的學子來說並不鮮見。

  “剛來劍橋時,最沮喪的事莫過於時間不夠用,語言不夠流利。當時每門課程都有海量的閱讀書單,每週要和導師見面討論博士論文,還有我在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工作以及各類學術會議。”正在劍橋大學讀博士的肖超偉形容那時候的自己真是“忙得焦頭爛額,恨不得日日通宵達旦,常常在辦公室熬夜加班”。直到半年後,隨著英文水平的提高,時間管理和承壓能力的增強,他才更好地適應了留學生活。

  在美國紐約福特漢姆大學讀研究生的關欣初到紐約的那段日子也並不輕鬆:“我來紐約1個月後,初到的熱忱就消失殆盡了,開始極度地想家,想爸爸媽媽,想家裡的飯菜。我覺得這裡不屬於我。那段時間想家想得食不甘味,經常在太陽落山後感到孤獨,然後默默流淚。”

  說到剛到異國求學的日子,現就讀於荷蘭鹿特丹的苟雅微用“只有體驗過才知道”來形容。“因為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即使和父母講自己的困擾,他們也無法理解,所以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經過1年的歷練,苟雅微已經熟悉了荷蘭的學習生活,但是壓力還是如影隨形。“每天都是數著日程表上的各種論文作業的截止日期,不斷敦促自己。另外,我所在的學校實行短學期制——每兩個月為一個學期,所以基本上剛開學就要考試了。考試的壓力從未緩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