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思維的深刻性指的是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間的本質聯絡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是教師的一大重大任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一、巧設問題情景,開啟學生思維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強化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善於展示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巧設問題情景,善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本學期《中位數》引入教學中,我出示了一組資料:五***1***班第三小組身高如下:***單位:釐米*** 144 146 150 152 157 158 169我讓學生看資料,提出問題:怎樣衡量第三小組身高情況,學生提出可以計算平均數,學生很快地算出了平均數是164。你覺得還可用哪個數代表第三小組身高的一般水平更好些?學生觀察後有點疑惑,我順勢引導,站隊集合時我們是怎麼做的。學生很快說出了,還可用152來代表第三小組身高的一般水平,它是第三小組身高排序中最中間的一個數,而且跟它接近的數佔了四個。我引出了《中位數》。教學迴圈小數時,我在小黑板上出示兩組題:***1***1.6÷0.25 15÷0.06 ***2***10÷6 70.7÷33 學生很快算出第一組題的得數,但在計算第二組題時學生髮現怎麼除也除不完。“怎麼辦?”“如何寫出商呢?”學生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商不完認識了新的小數—迴圈小數。“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對新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產生學習新知的願望,利於學生學生弄清疑慮疑難,還往往會迸發出一些新的思路和觀點,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思維。

  二、精心設計練習,促進思維發展

  數學習題能給學生個人以施展才華,發展智慧的機會。習題教學是鞏固、深化、理解數學知識必不可少的環節,是瞭解學生學習狀況的視窗,是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途徑。編題練習,精選習題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能力綜合訓練的有效方法。應用題的一題多解可促進學生從不同角度弄清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應用所學知識,用不同的方法解題,從而選擇最佳解題途徑。結合圖形的面積計算,變式練習能使學生明確所解決的問題之間的差別與聯絡。在小數乘除中解應用題教學中:出示練習題:一個工程隊鋪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小時,下午工作3.5小時,如果按每小時鋪路48.5米計算,這個工程隊一天共鋪路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1***讀題、審題、找出條件和問題。***2***分析應用題中數量關係。解法一:要求“這一工程隊一天共鋪路多少千米”,必須要知道哪兩個條件?***上午鋪的總數和下午鋪的總數***。這兩個條件題目有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所以我們要先求什麼?再求什麼?上午鋪的總米數:48.5?4.5=218.25***米***下午鋪的總米數:48.5?3.5=169.75***米***這一天共鋪路多少米? 218.25+169.75=388***米***引導學生觀察,啟發思考第二種解法:因為這個工程隊上下午每小時鋪路米數相同。解法二:要求“這一工程隊一天共鋪路多少千米?”,還可以怎麼算,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議一議:這兩種解法的算式不同,為什麼得數一樣?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哪一種演算法比較簡便?在實際生活中有時需要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例如有些房子側面牆的形狀是這樣的: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找出了三種分割的方法,

  計算的結果是一樣的,對比出了最優的方法。

  在設計練習解決問題時,儘可能選向四面八方擴充套件,

  進行正、側、縱、橫等多種思維,多方面設想,推導的問題。鼓勵學生一題多解,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學生就能突破習慣性的思維模式的束縛,加深各種知識間的聯絡,在探索不同的解法中,有效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組織實踐活動,促進思維發展

  數學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去經歷、感知、交流、總結、歸納。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圖形面積中,課前讓學生剪了三種不同的三角形,***2個直角,2個銳角,2個鈍角三角形***,課中組織學生同桌間相互合作、交流,怎樣利用前面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匯出的方法,來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呢?學生動手,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用它們的面積除以2就可得到三角形的面積。之後引導組織學生用手中的一個三角形能否匯出面積公式,學生,在教師的幫助小,學生通過操作又找到了兩種方法,推導除出了三角形面積公式。學生的操作活動實際上是內部思維外化的體現,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習經歷了“觀察分析”“聯想對比”“操作、實踐、總結”的過程,對公式的由來加深了理解和鞏固。在學生操作實踐的基礎上,再通過教師請學生在黑板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聯想、對比、歸納,促進學生智力的內化。在這種思維的外化***操作實踐***與內化***動腦思考***的相互交替作用下,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強烈的訊號系統,對公式的理解掌握就比較牢固。

  動手操作既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未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四、重視計算教學,促進思維發展

  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數與計算的概念、性質、算理公式之間都有內在聯絡,存在著嚴密的邏輯性,每個算理,公式的引入建立,都需要經過觀察、分析概括的思維過程。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的概念、公式算理都需經過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學生把這些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應用到實際中去還要經過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因此,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算理公式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本學期數學教學中,圍繞自己所定的子課題《提高計算能力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教學小數乘除法中加強了整數乘除法的練習,在練習中引導學生回顧算理,糾正了豎式中出現的錯誤,小數的乘除,通過實際生活所需要的付錢等行為引入教學過程中,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讓學生猜想試算,從付錢中驗證、對比、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總結算理。在練習中始終強調算理,依據算理計算,不僅很好地鞏固了整數運算,且對小數運算中對小數點也處理的正確,計算準確性較強。讓學生逐步體會到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絡,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何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發展

  一、 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思維的動力。當學生對某件事情發生興趣,這時注意力集中,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靈活,也富有創造性。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和驚奇開始”。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聯絡的實質,這一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本身的主要源泉。低年級兒童對顏色、聲樂動作、遊戲等有極大興趣,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採用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入淺出,卓有成效的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二、 發展學生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衣,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發展和語言的表達有著密切聯絡。人們藉助語言,才能對事物進行抽象的概括,反過來又藉助語言對人們的思維進行調節,是思維逐步完善。因此,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必須相應的發展學生的語言,也就是通過與的訓練,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由於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對自己的思維活動的表述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所以,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和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想說、敢說,其次要有計劃、有步驟的訓練學生多說、會說。通過發展學生語言,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

  三、 豐富感性材料

  思維是人對客觀時的反映。沒有外界對客觀事物,也就談不上人的思維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在有具體形象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他們還不能以純抽象的方式進行思維,往往要藉助於形象的或者與動作有聯絡的表象作為思維的基礎。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的藉助操作給學生提供準確、豐富的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事實證明,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並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理解,這一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思維的過程。

  四、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逐步培養學生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實踐操作法、置疑探究法等以學生動手動腦為主的主體性探究活動進行新課教學。這就要給全體學生提供動手活動的條件、動腦活動的資訊,引導學生多思多想。讓學生自己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思維水平。

  像這樣全體學生自主地進行動手動腦的探究活動,尋求解答方法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對已學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割補拼接方法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使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成份越來越多,思路越來越寬,方法越來越靈活。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流暢性和獨創性,提高了思維水平。

  活躍學生思維是一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探究活動過程。教師應儘量少提示,要讓學生的思維在活動條件和資訊的基礎上自由發散、自主探究。總之,在活躍學生思維的活動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又要注意教學活動的目的性。

  五、教給思考方法

  低年級學生思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教師加強示範和指導,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合乎邏輯的講解,滲透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模仿,逐漸掌握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斷等思維方法。

  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措施。然而,很多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提問流於形式、提問缺乏層次性,使得提問失去實效。筆者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談一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優化學生的語言學習活動和思維發展。

  提問展開匯入活動

  匯入環節是課堂的起始環節,對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匯入活動為學生營造輕鬆、積極的英語學習氛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活動的期待和嚮往,對學生後續學習提供強大的支援作用。巧用提問展開匯入活動,有利於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交際磁場,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譯林新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學中,筆者在匯入環節中巧用提問展開設計:①Free talk:師生展開就生活的話題展開交流,如Do you like animals? What colour is it?/…這樣的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在真實自然的交流中為學生營造安全、互動的交流磁場,讓學生大膽開口,啟用學生相關的知識經驗,有效降低學生對新知的陌生感,為學生新知的學習搭建“腳手架”;②Guessing game:老師通過問題What animal do I like? 讓學生展開充滿挑戰的想象和猜測。這樣的問題跟老師的生活密切相關,能輕鬆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挑起他們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並自然無痕地呈現故事人物,讓學生展開故事的預測What animals do they like? 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自然勾起學生對故事的好奇,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

  案例中,老師巧妙地利用提問展開匯入活動,在開課伊始就為學生創造了平等、和諧的英語交流氛圍,師生展開良好互動,引發學生對故事的猜測和想象,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的活動中,奏響英語高效課堂的序曲。

  提問展開教學活動

  皮亞傑曾說過:一切只是都要學生自己獲得。對於學生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巧用“提問”這把“利刃”,通過問題讓學生產生渴知、企盼的學習衝動,引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探索和學習,對重難點知識進行“抽絲剝繭”,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重難點知識,把學習和探究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譯林新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Unit 2 What a day!的教學中,筆者結合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使用一般過去時,妙用提問展開設計:首先老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交流What did you do this weekend? 以學生的週末活動為切入點展開提問,複習已學的知識,為後續的新知學習奠定基礎,同時結合課本插圖巧妙過渡What did they do this weekend? 於自然無痕的狀態中將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狀態中;接著老師結合預測What did they do? 讓學生展開閱讀活動,圈出他們的活動,引導學生迅速找出文字的重要資訊,整體把握文字;隨後老師則通過問題What did they do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讓學生展開細讀,讓學生充分感知、理解文字,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

  案例中,老師在難點生長處展開提問,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理解文字,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單調枯燥的“教授”模式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中找出人物週末的活動,體驗和理解“一般過去時”的語言專案,實現突破難點的教學目標。

  提問展開拓展活動

  課堂拓展活動是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及時將所學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能力的重要環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設計語言拓展活動,讓學生放飛思維,激發學生表達交流的願望,從而促進學生英語理解、運用和思維能力的不斷髮展。

  例如:在譯林新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教學中,筆者巧用提問展開語言的拓展訓練:老師結合故事的插圖讓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展開描述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her. How is Goldilocks now? What is she doing? 接著老師則通過問題If you are Goldilocks, what will you do? 這樣的問題為學生實現情境遷移,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對故事的後續發展進行個性化的想象,激發學生語言交流和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興致盎然地展開故事的續編I will make friends with the three bears. There is…

  案例中,老師緊扣文字故事巧用if問題展開追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展開想象和語言實踐,引發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語言實踐空間,促進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真正掌握語言,奠定了基礎。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教學應當充分尊重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有效體驗、探索、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讓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活學語言。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具體的學習內容精心設計提問,讓提問變得更巧、更精,為學生構建開放、靈動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