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不等式的性質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名師成長的重要歷程。初三化學不等式的性質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節課我採用類比等式性質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教給學生類比、猜想、驗證的問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鼓勵全體學生大膽積極參與,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何利用這一點使學生能夠以一個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呢?創設一個有吸引力的初始情境是最好的手段,這節課上課開始老師通過問題展示,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積極的為學生營造了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初步領會到不等式的特點,為學生在緊跟其後的學習中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做好了鋪墊。整節課結構有張有弛,詳略得當,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中始終都處於一個問題思索、規律探究的過程中,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評價一節課是否成功,關鍵要看在這節課中,學生是否有充分的腦力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評價這節課,無疑是成功的。

  二、巧妙引導,自主、合作、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這節課的主體設計正體現了新課改的主要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在主動的探索和與他人的合作探究中由舊的知識中得出新的知識,完成學生知識結構的更新和重構,在這節課中,老師並沒有羅列出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質,而是給出了一組填空題來讓學生完成,讓學生們在自己觀察,自我猜想,自我嘗試,自我驗證中得出結論,由於填空題入手簡單,學生們都樂於嘗試,人人都動手進行練習,這為下面的探究工作做好的情緒上的鋪墊,而最後的歸納工作也留給學生,讓學生們自已去歸納經驗,總結規律,同時也讓他們自己去驗證自己的發現,充分地體現了建構主義的自主、自發的理念。在上述探究活動中,一方面使學生對不等式的性質由以前的籠統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清晰的、準備的理性認識,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判與反思能力及自學能力。

  三、充分的練習,鍛鍊瞭解題能力。

  以往的探究型學習課有一個誤區,認為新課程理念只重視探究、總結的過程,而忽略對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培養,其實,探究與學生的解題能力的培養根本就不矛盾,在這節課中,探究、歸納之後,老師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這些規律上,而是馬上讓學生投入到規律的應用中去,通過解決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前面的規律到底如何應用,這些規律能解決什麼問題。通過這些工作,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

  ***二***

  一、教學過程中的成功之處

  1、類比法講解讓學生更易把握

  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與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後未知數的係數化為1不同,其它的步驟都是相同的,還特別能強調最後一步“負變,正不變”。

  2、少講多練起效果

  減少了教師的活動量,給學生足夠的活動時間去探討。教師只作出適當的引導,做到少講,少板書,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自主發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3、數形結合更形象

  通過畫數軸,並把不等式的解集用數軸表示出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不足和遺憾之處

  1、內容過多導致學生靈活應用時間少

  一堂40分鐘的課要容納不等式三條性質的探索與應用,顯然在時間上是十分倉促的。實踐也表明確實如此,在探索好三條性質後,時間所剩無幾,只能簡單的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2、教學過程中的小毛病還需改正

  在上課的過程中,許多平時忽視的小毛病在課中也都體現出來了,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了更快的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往往打斷學生的回答,剝奪了學生的主動權;要求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時,老師所下達的指令不是特別清楚,時常在學生進行操作的過程中再加以補充說明,這樣對學生思考問題又帶來一定影響;課堂小結中學生的體會與收穫談的不是很好,由此可見,這是平時上課過程中的忽視所導致的。

  三、課後感悟

  1、需進一步提高的能力

  教師方面:進一步豐富社會科學知識,提高教育心理學和學習心理學水平。

  學生方面:在課堂生生交往中,所有學生都應學會如何與同學合作,為愉快和趣味而競爭,自主地進行獨立學習。

  2、怎樣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不僅應當經常的問學生“為什麼”,而更因該努力促進學生由“被動狀態”向相應的“自覺狀態”轉變,也即由被動的去回答老師關於“為什麼”的問題而發展為經常的向自己提出“為什麼”。

  總之,一堂課的教學總存在這樣那樣的遺憾,我要在不斷的思考和總結中調整,才能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教材的變化和課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