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不應該重建辯論資料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那麼圓明園應不應該重建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辯論反方觀點的辯論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修的再好也是贗品 沒有歷史價值。

  歷史的真實感是文物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復建就是對原有文物的破壞,破壞了當年歷史痕跡。

  復建將使遺址屈辱的歷史滄桑感消失殆盡,廢墟的視覺衝擊力將蕩然無存,眼望美輪美奐的新作園林將是一種掩耳盜鈴似的自欺欺人。

  國家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建設,比如校車,應該把資金用在這些地方。在北京我們還有許多打工子弟的孩子沒有學可上,沒有煤可燒,沒有一間像樣的教室供他們學習。我們還有許多貧困地區的學生上不起學,還在艱難中熬著,在西部我們的孩子六十多個人擠在一個很小的校車裡,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在為這些失去的生命感到痛心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我們的錢應該花在什麼地方,應該花給什麼人?

  廢墟下的圓明園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它在歷史上的地位不可磨滅,如果真換成了美輪美奐的新圓明園,其歷史價值將被無情“抹殺”掉,屈辱的視覺衝擊力將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將是掩耳盜鈴式的自欺欺人。重建無異“抹殺”掉廢墟上的歷史。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留著那個毀損的圓明園可以警醒我們及後代子孫,讓我們能夠奮發圖強,時刻不忘落後要捱打,將自己的國家建設得強大,如果修復,變得漂亮洋氣又繁華,就失去了這層警醒的作用。

  我們保護或儲存文物,無非兩個目的,一是從審美角度保留凝聚精彩絕豔的創造力的物品,一個是從歷史角度保留集體記憶。如今,從審美角度恢復重建圓明園已被證明是陸地行舟,而從集體記憶角度,圓明園更沒必要重建恢復。

  鼓吹重建圓明園,恢復所謂“往日榮光”的人,在文化建設的意義上,恰恰是沒有文化或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文化建設離不開創造和創新,要體現現代人新的價值、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動輒復古、仿古,“恢復重建”古代的東西,說明我們創新能力不足,歷史不再是資源,而成了我們前進路上的負擔。

  圓明園殘存遺址的保留,本來就是一本歷史的活教材,並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誡國民,落後就要捱打,並可以用來警示國民勿忘國恥。因此完整地保留圓明園遺址,是完全有必要的。

  復建圓明園還不如“無為”,維持原貌,多做一些保護、考古、文物收集的工作,這樣既尊重了歷史,又是對後人負責,也才是最大的作為。

  若重建圓明園的目的,僅僅只是想假借“加強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名義,來消化我們過剩的產能,大量的鋼筋水泥,來維持我們必須的GDP,甚至因此而帶動鐵礦石甚至其他原材料的進口,為世界經濟的復甦做出自己的貢獻,來提高我們某些官員“文化建設”的政績,那麼,我建議,在重建圓明園的同時,我們的規劃部門,包括我們的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就請抓緊時間儘快安排重修長城、重建阿房宮??等等專案的立項、規劃與預算,以免耽誤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