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與情商的關係

  智商與情商,看似簡單的詞語,卻與我們每個人的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真正成功的人,他們又是智商和情商結合的典範,這是為什麼?

  

  1.智商是情商的基礎,情商是意商的基礎。任何情商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智商的基礎之上,沒有基本的智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情商

  2.情商是一種特殊的、相對獨立的智商。它是一種對自身利益、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認識能力;智商是一種特殊的、相對獨立的情商,它是一種對自身行為活動所產生的利益關係的認識能力。

  3.情商的發展為智商的發展確立基本的方向。情商較高的人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現有的智力資源,並使自己的智力朝著能夠產生最大效益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盲目地、憑一時興致來發展自己的智力;意商的發展又為情商的發展確立基本的方向,意商較高的人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活動,不會盲目地愛一個人或恨一個人,他會使自己的情感朝著能夠產生最大效益的方向發展。

  4.智商、情商與意商既相互區別、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般來說,智商的提高將有利於情商與意商的提高,情商的提高也將有利於智商與意商的提高。不過,這三者畢竟是相對獨立的,智商較高的人,其情商與意商未必較高;情商較高的人,其智商與意商未必較高。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它是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 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

  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風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貴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懷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無成。

  高智商的人為低智商的人工作,說明情商更重要,高情商的人領導低智商的人。高情商的人擅長調動別人做事,高智商的人擅長自己親自做事。成為擁有追隨者的領導者需要高情商。領導者是擅長調動別人情緒,讓他們與自己共舞的人。

  如何看待智商和情商的關係?

  2018年3月5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史蒂夫·施瓦茨曼2017年收入至少達到7.865億美元,進一步鞏固了他私募行業首富的地位。2018年3月20日,彼得·彼得森去世,享年91歲。彼得·彼得森和史蒂夫·施瓦茨曼在1985年用40萬美元起步,創立了一家名叫“黑石”的併購公司,三十多年之後,如今的黑石集團管理著價值4340億美元的資產,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2017年盈利達到創紀錄的39億美元。

  彼得森曾經讓雷曼兄弟起死回生,而施瓦茨曼則是他提攜下雷曼最年輕的合夥人。獨立創業之後,年齡相差20歲的兩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彼得森主外,依靠自己在金融界、商界和政界深厚的人脈資源和遊刃有餘的社交手段,不斷吸引身份顯赫、財力雄厚的投資者成為黑石基金的LP;施瓦茨曼主內,聰明絕頂、精力充沛、意志堅韌的他是黑石這部生財機器得以高效運轉的發動機。

  施瓦茨曼是魚,彼得森是水。再聰明的魚,也要活在環境適合的水中,正所謂如魚得水,盡享魚水之歡。智商是魚,情商是水。

  智商IQ不必解釋,情商EQ是個啥呢?1995年,時任《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書,在全球引爆了“情商熱”,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基本概念。在丹尼爾·戈爾曼看來,情商包含五個部分: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識別他人的情緒、處理人際關係。這麼說比較學術,不容易理解,我轉述佛學中“無財七施”的小故事,大家來品一品。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成功,這是為什麼?”

  釋迦牟尼答曰:“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這個人又說:“可我是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釋迦牟尼:“並非如此。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第一,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空下來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如果你給予了別人這些,好運會隨之而來的!”

  什麼樣的人情商高?簡而言之,我覺得是三個H:Humble/謙卑、Hungry/追求、Harmony/圓融。

  Humble是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我不比任何強,也不比任何弱,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不因小勝而輕狂,對人溫柔善良。

  Hungry是處理“我與自己”的關係,總想著要成就一些什麼,也許是事業成功,也許是家庭幸福,心裡有所求,人生有方向,不跟別人去比,但心中自有尺度,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該如何努力。

  Harmony是處理“我與世界”的關係,做事能看到和抓住關鍵,有自己的判斷和定見,待人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移情共情富有同理心,營造一個溼潤和諧的周邊環境。

  其實一個組織也是如此,既要聰明又要健康。組織的“聰明”體現在戰略思維和業務模式上,敏銳洞察到未被滿足的需求,潛心發掘出能架起槓桿的支點,設計出一力降十會的解決方案,這其實都是組織聰明度的體現,也就是時下大家熱議的“認知能力”,能看見、看懂、看透、看得遠,自然就在起跑線上領先一步了。可是,光有聰明的認知是不足以成事的,組織還得足夠“健康”,也就是能夠讓聰明的認知變現的能力,而且是可持續地變現。一個組織的頂層設計,往往就是在打造組織的健康度,比如治理結構、組織架構、班子建設、團隊管理、人才梯隊、繼任計劃、績效考核、企業文化等,保證組織這個機體能高效運作,逐步迭代,日臻完善。一個聰明的組織並不必然會健康,而一個健康的組織則會變得越來越聰明。正如一個智商高的人,十有八九會鑽牛角尖,路越走越窄;而一個情商高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圓融通透,也許不聰明,但富有智慧。

  為什麼?因為,總體上一個人或一個組織,都會經歷“依賴—獨立—互賴”的發展過程,網聚更多人脈更多資源的個人和組織,不再依靠個體的單打獨鬥,而是構建出合作共贏的生態圈,才擁有了更為強大的實力,也就更有可能手拉手肩並肩地一起贏得成功。

  這個世界是我的,但歸根到底是我們的,從“我”走到“我們”,這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