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排笙的簡介

  排笙,又稱蘆笙,是苗、侗、水、瑤、仡佬等族單簧氣鳴樂器。古稱盧沙,苗、侗、水語都稱梗,苗語又稱嘎鬥、嘎傑、嘎東、嘎正等。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樂器排笙的相關知識吧!

  樂器排笙的傳說起源

  關於排笙的起源,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在重巒疊翠的苗嶺山下,在清澈碧綠的清水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著一對老夫妻,阿爹叫篙確,阿婆叫娓嫋,他們40歲才生下一個姑娘,取名榜雀。姑娘心靈手巧,長得比孔雀還美,比黃鶯還會歌唱,苗家後生都很喜歡她,而榜雀暗地卻愛上了青年獵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藝高強,曾殺猛虎為父報仇,射鷹精為民除害。有一次,殺死白野雞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遠了,這姑娘原來就是榜雀,父母見到愛女無比高興,熱淚盈眶。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飯不香、容顏憔悴。多才多藝的老阿爹,採金竹、削***,做出一支精巧的排笙,用它吹出優美的音調,篙確老爹又教寨子裡的青年做排笙、吹排笙。賽排笙那天,遠近苗寨的青年都趕來參加,終於引來了頭插白野雞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認出了他,篙確老爹請他到家裡做客,榜雀精神煥發,與茂沙暢敘衷情,兩人結為美滿夫妻。

  在錦繡的侗鄉,傳說排笙始於三國時代。孔明出兵進犯侗家寨,以戰鼓為號。當時侗族首領孟獲,則令人鑿竹吹音,作為糾集人馬、進攻或退卻的訊號,後來逐漸地演變為排笙。在一些地區的侗歌中,還記述著製作排笙的詳細過程,說是開始曾用木頭削制***,吹不出 聲音來,繼而改用竹子或牛角製作,雖發了音,但吹起來太費力,後來孟獲的兒子從戰甲上取下一些銅片,仿巖洞滴水聲,將其錘得很薄,裝在蘆竹管上,才發出動聽的聲音來,從而相繼製成了各種大小不同的排笙。

  樂器排笙的形制特徵

  排笙是我國少數民族中較罕見的和聲樂器,是民間流行的一種較大型的傳統蘆笙。它由笙鬥 、笙管、***和腰箍等部分組成。笙鬥和吹嘴用一塊整木或大竹筒製成,木製者呈扁長的紡 槌形,長17釐米、寬4.8釐米、高3.5釐米,中間掏空,一端設有圓形吹口 。笙管用細 竹管制成,上下通透,共有十四管,分為兩排縱向對稱排列呈翼狀,插入並穿過笙鬥,左右 各為七管。傣族、布朗族排笙的笙管高75釐米~104釐米、外徑0.8釐米~1.1釐米 ; 克木人排笙的最高管達150釐米。在每根笙管的中間、即插入笙斗的部分,都鑲有一枚銅製 ***。按音孔設在近笙鬥處的上方,每管一孔。在笙管的上方和下方,各開有一個長方形調 音孔。在兩排笙管的上下,分別捆紮一圈用竹篾製成的腰箍。

  樂器排笙的演奏方法

  演奏時,笙管豎置,雙手抱持笙鬥,口含吹嘴,用平緩氣流吹吸,兩手除小指外,其餘手指 分別按放左右兩排音孔,其中拇指固定按一管音孔,其它各指兼按兩管或三管音孔。吹吸均 可使***振動並與笙管內空氣柱配合而發音。音色明朗、悅耳,音量比葫蘆笙大、較蘆笙小 。音域g—a?2。排笙為和聲樂器,常演奏八度、五度或四度和音,表現力較為豐富,旋律 多在高低八度的持續音中進行,並能做近關係的轉調。可用於獨奏自娛或民間歌舞伴奏,由男子吹奏,常邊奏邊舞。樂曲有《凱恩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