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音樂劇

  作為一種特殊的劇場藝術表演形式,音樂劇能風靡世界,面對本來就陳詞不清的這一新鮮藝術門類,許多渴望瞭解音樂劇的中國觀眾更加迷惑了。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於欣賞音樂劇的資料,趕緊快和小編來看看吧。

  欣賞音樂劇需要走近音樂劇

  音樂劇相比於其它劇場藝術,如歌劇、話劇、舞蹈等應該更容易使觀眾有親切感,最直接的原因是,音樂劇是一種大眾娛樂型藝術。不過由於我們對音樂劇缺乏瞭解和認識,神祕感和陌生感自然存在。

  所以要能真正欣賞音樂劇,得從瞭解音樂劇開始。瞭解音樂劇的途徑有很多,除了很難實現的現場觀看之外,還可以通過欣賞音像製品來走近音樂劇。音像製品包括音樂劇唱片、電影版音樂劇、音樂劇專題晚會、以及為數很少的現場版音樂劇。當然有空的時候讀一讀音樂劇的有關書籍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音樂劇的歷史上,幾乎每一部音樂劇在成功後,甚至還未公演前,製作人就開始大量銷售磁帶和CD,使人們反覆欣賞,反過來又加強了人們對音樂劇中音樂部分的重視。所以尋找音樂劇唱片相對來說是最容易的。

  自從有聲電影誕生以來,歌舞片隨百老匯音樂劇一起發展,而且許多百老匯音樂劇都被搬上了銀幕而風靡全球,使得許多優秀的音樂劇得以保留至今。所以看電影也是一個瞭解百老匯音樂劇的一個很好途徑,而且是最便捷,也是最省事的方法。這類影片很多,你不妨從奧斯卡獲獎影片開始看起。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大概要數《音樂之聲》、《雨中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埃維塔》等。我再向你推薦一部影片,即米高梅公司1974年出品的歌舞片《娛樂春秋》,這是一部百老匯音樂劇的回顧電影,希望你在渾厚的"老人河"歌聲中,在金·凱利和蕾斯麗·卡龍伴著葛什溫的音樂翩翩起舞中,叩開音樂劇的大門。

  欣賞音樂劇的專題音樂或舞蹈晚會是瞭解音樂劇的又一個便捷途徑。比如2001年9月、10月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為北京和上海的觀眾帶來的"非凡之作--音樂劇盛典"、韋伯50歲生日時在英國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的慶典晚會、著名音樂劇製作人卡梅龍·麥金託什的音樂劇慶典"嗨,製作人"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最具魅力的劇場版音樂劇則是少之又少。在歐美的音像店裡,你幾乎找不到一盤"當紅"的音樂劇全劇錄象製品。音樂劇拒絕進電視臺,拒絕到老百姓家裡去,原因很簡單--基於商業利益。音樂劇不同於好萊塢商業大片,其票房價值很快就能證實,而一部音樂劇經典之作在首演之初票房價值難以估計。音樂劇的舞臺製作還會在演出中一改再改,趨於完善。於是有錢人便坐飛機去了百老匯,沒錢的只能在家裡翹首以盼一部經典音樂劇來本地演出。所以劇場版的音樂劇是相當罕見的,得等音樂劇的現場演出大賺特賺了之後。1998年百老匯和西區音樂劇歷史上上演場次之冠--《貓》終於被製作成錄象製品在全球發行了,使沒有機會觀賞該劇的"貓迷們"得以圓夢。如今音樂劇大師韋伯的作品《約瑟夫和他的神奇五彩衣》以及《耶酥基督超級巨星》也分別於1999年和2000年被擺上音像店的貨架。

  欣賞音樂劇需要從欣賞名劇開始

  音樂劇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魅力、且生命力很強的劇種。然而成功經驗的積累則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幾千部在百老匯登臺過的音樂劇大多已經難覓蹤跡,而有幸被歷史記錄的也只是其中的幾百部,堪稱經典、經久不衰的著名劇目不過幾十部。這些音樂劇因其特殊的藝術成就在音樂劇歷史的某個階段佔有重要的地位。有的音樂劇被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多次復排,有的音樂劇一演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有的音樂劇被搬上了銀幕,有的音樂劇則向世界延伸……通過欣賞某個時代的代表作,我們就可以最近距離地瞭解它。從反對美國種族歧視現實的《演藝船》到諷刺美國總統競選制度的《引吭高歌》,從弘揚美國民族精神的《俄克拉荷馬》到反映東歐猶太移民生活的《屋頂上的提琴手》,再到對童話進行現實社會心理剖析的《拜訪森林》,從揭示60年代美國反戰文化的《毛髮》,到刻劃百老匯龍套演員、群舞演員真實生活的《合唱班》,再到深入剖析當代美國青年人與艾滋病作鬥爭的《房租》等……美國曆史上還有六部獲得過普里策戲劇獎的音樂劇作品。這些音樂劇都不是簡單的"好聽、好看、好玩"。而正是這些有著積極現實意義的音樂劇才使得美國音樂劇真正成為一門藝術。

  欣賞音樂劇需要瞭解音樂劇特點

  縱看百老匯音樂劇的發展衍變,雖然經過了發展的幾個階段,但其中總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可以說是音樂劇的一些主要特點:娛樂化、喜劇化、大眾化、市場化***商業運營***等。換句話說,歷史上幾乎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劇都兼有或是分別具有其中某一類特點。瞭解音樂劇的特點對於提高欣賞音樂劇的主動性有一定作用。

  娛樂

  作為一種娛樂型文化的音樂劇,其誕生就與娛樂有著不解之緣。在美國,人們渴望看到新戲,就象渴望看到一場精彩的棒球賽一般。說百老匯就是娛樂,未免過於簡單,但是其百年來的走向卻的確如此:娛樂,娛樂,娛樂。這是一個需要刺激平靜生活的娛樂世界,這也是一個因娛樂而寄託,因娛樂而發洩,因娛樂而騷動的時代。歷史、政治、法律、宗教、人文……這些題材,在百老匯居然也是為了娛樂而娛樂。

  音樂劇的娛樂性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它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中葉歐洲的喜歌劇,以及19世紀中葉歐洲的輕歌劇。自音樂劇誕生初期,它就以歌舞女郎、插科打渾的娛樂外表諷刺腐敗的統治者而出臺。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於美國國家衰危的經濟條件和日益加深的戰爭威脅,音樂劇又成為在娛樂外表下的反映人們對於世界憤世嫉俗態度的藝術形式為更多人喜愛。隨著音樂劇不斷地走向成熟,娛樂的形式更加得到智慧的飛躍。

  喜劇

  音樂喜劇在百老匯音樂劇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即便是許多藝術家所追求的音樂戲劇也滲透著許多喜劇因素。這種喜劇的表現方式就是幽默。美國傳統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就是幽默——一種善於嘲諷的機智,諷刺幽默對於鍼砭時弊能起到異乎尋常的效果,自嘲幽默最能自省,啞劇幽默開拓了啞劇和舞蹈中間的空白地帶……

  百老匯音樂劇的審美價值觀主要是被美國中產階級的好惡態度所左右的。以幽默和機智為藝術特徵的世態喜劇,一直是百老匯商業喜劇的共同特徵和重要生財之道。很多音樂劇最動人之處就是:以最有美國味道的形式——音樂喜劇,來說明最有美國味道的夢想。描寫浪漫愛情故事、家庭感情糾紛、諷刺社會弊端和人性弱點,格調輕鬆活潑,往往還追求情節的曲折火爆。諸如:衣衫襤褸的貧民變成億萬富翁、醜小鴨變白天鵝等等。

  百老匯就是百老匯,它既可給人以快樂忘情的波峰,也能給人情感跌蕩的波谷;這裡恰好是一個社會的大舞臺,沒有完全的禁區。在百老匯,幽默就好象鋒利的矛,嘲諷好象堅固的盾。現在的藝術家們就更熟練於這種表現方法,有著百年傳統結構社會風情劇、笑劇的經驗,再加上現代生活新鮮的調劑品,劇中的人物怎能不活龍活現呢?

  大眾化

  對於音樂劇發展、成熟以及未來的探求而言,大眾化是音樂劇的源動力。音樂劇雖是19世紀誕生的藝術形式,但大多數的音樂劇無論是從它的創作手法、還是風格特徵都表現出在後現代社會下的大眾化的特點。音樂劇創作雖然有一定模式,但每一種模式的生成和表現方式沒有固定法則,而且每一次新的創作若是沒有新形式包裝,怕是過不了商業這關的。換句話說,音樂劇的娛樂性和喜劇色彩都是迎合了大眾對於輕鬆娛樂的追求。由於今天觀眾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音樂劇並不是創作者一個或幾個人的心理表達,這種創作除了基於自身的特點之外,還要充分研究觀眾的需求,研究創作者、作品和觀眾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也是今天音樂劇型別、題材、形式繁多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音樂劇始終都是一種商品。其商業特性使它具有最大限度追逐利潤的本能,它傾向於把所有人都變為消費者,而一切人都具有最大限度滿足自己天性的要求。人和商業的互動,他們之間的引誘和就範,摩擦與妥協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最大景觀。隨著這門藝術一百多年的發展,觀眾對它的要求,以及鑑賞力都出奇地提高了。這也就是音樂劇決不是普通文化工業,它還具有普通文化工業產品所不具備的追求藝術和完美的精神。所以但凡成功的音樂劇鉅作,在剝落了它五光十色的商品性外表下,總可以窺見其占主導地位的不無可取的意識形態。否則,音樂劇也就不成其為"賺錢的高雅",只能降低到最初"雜耍"的水平了。

  音樂劇的大眾性還在於它是面向現實的藝術形式,即使是些古老的主題,也可以被演繹得具有現實特性。當代的音樂劇更在乎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訴諸的物件抑或訴諸的情感、事實,都面向著當世、現實和當代的人群。除了娛樂、商業這些特徵以外,音樂劇還曾是青年思想和文化運動的一部分,比如60年代的主流,是嬉皮的、政治的、烏托邦的,所謂"花之力量",還有70年代的朋克、80年代的重金屬和90年代的另類。無論如何,音樂劇是屬於大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