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基礎自學吉他難嗎

  對於沒有基礎的人來說,自學吉他的話會不會很難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其實吉他入門很簡單的,一般的流行歌曲無非就是幾個和絃換好,節奏把握好就能彈唱了。am,dm是a和絃和d和絃降半調的和絃,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和絃的名稱,加了m的和絃一般都是一些和絃的降調和絃。和絃的按法需要記住,新手先練好掃弦節奏和換和絃吧。你去買本吉他的書,照著上面的譜子練習就好啦。good luck~

  吉他入門之V、IV級三和絃連線

  原位I、V、IV級三和絃的連線

  I、V、IV級三和絃連線的意義

  在調式和絃系列中,V和IV分別與I構成上下五度的和聲關係,它們尤如I的“左膀中臂”,共同維護著I的中心地位。 例41無論是I、V之間的正格進行,還是I、IV之間的變格進行,都只涉及到大小調式的部分音級。唯有I、V、IV三個和絃的配套使用,才能使調式的面貌得到全面的顯示。

  I、V、IV和絃的連線,既綜合了屬音、下屬音對主音的和聲傾向,又綜合了導音對主音、下屬音對上中音***I級和絃的三音***的旋律傾向。對於調性中心的確立,是十分有利的。

  從和絃關係的角度來看,I、V、IV的連線,還為我們已經接觸過的和聲進行,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V、IV級三和絃二度關係的連線。這樣的連線,由於其二度的根音關係較之I、V或I、IV的四、五度關係疏遠,由於和絃之間又沒有共同音,色彩差異更大,由於在小調中,V與IV還存在著大小三和絃的對比,所以,不少和聲學教材都把這樣的連線稱之為“超強進行”。

  從聽覺上認真比較下面的和聲進行。 例42“功能和聲理論”認為:I、V、IV是大小調和聲中主、屬、下屬三個功能組的代表,一切複雜的和聲進行都是由這三個和絃的相互關係演變而來的。

  I、V、IV級三和絃連線的組合形式

  I、V、IV三個和絃的連線,存在著六類不同的組合形式: ***1***IV——I——V ***2***V——I——IV ***3***IV——V——I ***4***I——IV——V ***5***V——IV——I ***6***I——V——IV這六類組合中,第一、二類屬於前面已經討論過的正格進行和變格進行的拼接;第三類同於第四類,第五類同於第六類,區別只在於同一組合形式的“收攏性”與“開放性”的不同處理。所以,I、V、IV三個和絃的連線,是在正格進行的前面再增加一個下屬和絃,構成複式正格進行。

  IV本來就是I的調性支柱,而IV對V也有著一定的自然傾向;現在IV經過V而進行到I,這不僅使和聲變得豐富,勢必還會因為不穩定性的增漲和過程的延長而加強對I的支援與呼喚。IV——V——I的連線,在大小調和聲中,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吉他入門之為旋律配和聲的

  為旋律配和聲的一般程式

  在大小調和聲中,I、V、IV三個和絃習慣上叫做正三和絃,是構成各類和聲序進的基礎。掌握了原位正三和絃的使用方法之後,就可以進入為旋律配和聲的課題了。正三和絃的變化形式以及其他的和聲材料,將在配和聲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地加入。

  為旋律配和聲的一般程式是:

  1.旋律分析 通過分析,明確旋律的調、調式和簡單的曲式結構。

  2.和絃選擇 確定從旋律開始至結束的每一個音的和絃配置。

  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按音符的先後次序去選擇和絃。人們通常是首先在旋律的開端、樂句的結束,以及那些最富於和聲暗示的旋律片斷上開始工作。這些部位的和聲設計,有似於一個建築物的骨架,會產生全域性性的影響。骨架搭好之後,再根據已有的和聲條件,去為那些尚未有明確選擇的“中間地帶”作和聲填充。

  和絃選擇,是為旋律配和聲的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困難的一個環節。一個旋律音往往可能有多種選擇,隨著學習程序中和聲材料的積累,這個問題會越來越複雜。與和絃選擇直接相關的,還有和聲節奏、和聲風格等方面的問題,必須花大力量加以解決。3.低音設計 低音是四部和聲的“第二旋律”,應力求流暢、完整和富於個性。低音線條必須在和絃選擇方案所規定的範圍內活動,同時還要受到教學進度的嚴格限制,但這正是鍛鍊自由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適當的跳進***不超過八度***可以增添線條的活力,但不宜使用同一方向的連續跳進***以四、五度分割八度所構成的同方向跳進不在禁止之列***。 填寫內聲部 平穩、流暢,是四部和聲兩個內聲部進行的基本原則。

  此外,還必須考慮到和絃音重複與省略的正確性,合理的排列,聲部的音域限制,避免各種不良的進行***平行八、五度,聲部交叉,聲部超越,四部同向***等問題。有時候,往往會因為某一聲部進行上的困難,而不得不對已有的低音設計、和絃選擇方案作區域性的甚至是較大範圍的調整。

  終 止

  終止的功能

  一首樂曲、一個段落或樂思的結束,叫做終止。和聲的終止,就是標誌著這些不同層次的結構在停頓或結束時的和聲進行。

  在大小調風格的多聲部音樂中,終止的構成雖然往往是旋律、節奏、和聲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和聲卻是終止的主要標誌。這是和聲結構功能的體現,是為那個時代的音樂風格所決定的。

  人們在長期的音樂實踐中,已經積累並整理出一套相當完善的和聲語彙,終止式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就像人類語言的句法和標點符號那樣,起到組織音樂語言的作用,並適應各種語義表達。形形色色的和聲終止式,被安放在各種具有停頓或結束意義的結構部位上,使音樂中那些層次不同的區域性,既互相區分又有機地銜接起來。

  終止的類別和應用

  終止的類別,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劃分。

  1 結構分類樂段,是音樂中具有相對完整曲式的最小單位,是構成一切較大型、複雜曲式的基礎。 樂段的終止,在音樂語言中具有典型的意義。

  從和聲終止在樂段中結構地位來看,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形態。

  ***1*** 結束終止***簡稱終止***這是以收攏性的和聲進行在樂段結束部位構成的停頓。其結束的完滿程度,要根據終止式和聲進行的各種條件而定。

  例58最後的六拍,是由V——I構成的結束終止。

  ***2*** 中間終止***半終止***

  這是以開放性和聲進行在樂段內部所構成的停頓,一般應與結束終止形成響應。例58第三、四小節中I——V的進行是極為典型的。

  ***3*** 補充終止 有時,在結束終止之後,再增加一組收攏性的和聲進行,叫做補充終止。它可以使樂段得到延長,主和絃更加鞏固。

  2.和聲分類 根據和聲進行的性質,終止式又可劃分正格終止、變格終止兩大類別。

  ***1***正格終止由V——I的和聲進行構成的結束終止,叫做正格終止。在音樂文獻中,除了像例58那樣的由V、I兩個原位三和絃構成的正格終止外,更常見的是用V級的七和絃代替三和絃,以求得屬和絃對於主和絃的更積極的傾向和支援。IV——V——I的和聲進行所構成的結束終止,叫做複式正格終止。這樣的終止如同複式正格進行一樣,由於其特殊的緊張度和豐滿性,在實踐中被廣泛運用。IV級三和絃也常為II6或II所代替。

  凡是由開放性的正格進行、複式正格進行所構成的中間終止,都叫做正格半終止。參看前面已經講過的例58第三、四小節。

  ***2***變格終止IV——I的和聲進行所構成的結束終止,叫做變格終止. V——IV——I的和聲進行所構成的結束終止,叫做複式變格終止。凡是由開放性的變格進行、複式變格進行所構成的中間終止,都叫做變格半終止。

  在古典主義和早期浪漫主義的音樂中,變格終止有時以補充終止的形式出現。它的獨立意義,遠遜於正格終止。直至19世紀中葉,歐洲各民族樂派興盛之後,各種形態的變格終止才逐漸流行起來。

  3.語義分類

  各種形態和類別的終止,在實際應用都存在著完滿程度的差異。這要取決於終止式和聲進行的力度,結束和絃的節拍地位、排列、重複音等多種因素的情況。

  按四部和聲寫作的一般規範,完滿的終止,必須由四、五度關係的和聲進行構成,低音作四、五度跳進;作為結束弦的I,必須處於強拍、原位、根音旋律位置並有穩定呈示的足夠時值。

  凡不具備上述條件之一者,均屬於不完滿終止。

  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樂也是人類傳遞思想感情資訊的一種語言。它在語義很多微妙的感覺,往往就通過像終止式語義分類中這種更細微變化而表現出來的。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