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分鼎足的成語故事

  三分鼎足比喻像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並立對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那麼你們知道這個成語怎麼來的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三分鼎足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三分鼎足成語故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的大將韓信統率大軍蕩平了齊國,派人去向劉邦請求說:“齊國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如果不暫立一個王來鎮壓它,形勢肯定不穩。希望讓我暫代齊王,這對穩定當前局勢較為有利。”

  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處境不利,只得同意韓信當齊王。

  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大勢後認為,韓信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對韓信說:“一個人的貴賤,看骨骼形相;喜憂,看臉上氣色;成敗,看他的性情和決斷大事的能力,用這三條來看相,保證萬無一失。”韓信就請他看相。蒯通望著韓信,良久,又讓韓信轉過身去,想了一會,說道:“您的面相,將來最高不過封侯,而且還有性命危險;從您的背影看來,將來卻是貴不可言。”

  韓信感到不可理解。

  蒯通說:“楚漢相爭,曠日持久,百姓怨恨。平庸無能的人,斷不能平息這場戰爭。你如果幫助漢王得了天下,將來不過封侯,而如果背叛漢王自立,您就可以跟楚漢三分天下,像鼎的三足一樣相互對峙***三分鼎足***。這樣,劉、項誰也不敢先動手。以您的雄才大略,去阻止楚漢的爭鬥,這樣做順應了百姓的願望,誰不感謝您的恩德?天下諸侯,一定會服從。天賜良機,切莫錯過,否則,您現在幫劉邦,將來反受其禍,望您三思啊!”

  韓信聽了蒯通之言,覺得進退兩難,最後還是決定不背叛劉邦而免落不義之名。後來韓信在垓下用“四面楚歌”之計,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得了天下。韓信被封淮陰侯,但劉邦總懷疑他會造反,而且蒯通的言論也傳到耳中,於是乘韓信不備,讓呂后把他誘殺了。

  三紙無驢成語故事

  【出處】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從前有個讀書人,經史子集無所不讀,出口成章,有人也從中恭維他為“博士”,他就飄飄然起來,認為自己才學淵博,無人能及。

  有一次,博士到集市上去買驢,付過錢後,他要賣驢人寫一份契約。賣驢人不識字,就請博士代寫。博士覺得炫耀自己的機會來了,便爽快地答應下來。

  不一會兒,博士寫滿了整整一張紙,賣驢人以為契約寫好了,便連聲道謝:“太好了,真麻煩您,契約我收下了!”

  誰知博士緊緊地按住那張紙不放,又拿出兩張紙來,一邊寫一邊說:“別急呀,我才寫了一張紙,還沒寫到你賣驢這件事呢!”

  賣驢人聽了,只好耐住性子等。過了好久,博士在三張紙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字,這才放下筆來。他搖頭晃腦地念著自己寫的契約,唸完了,洋洋自得地說:“怎麼樣呀?你大開眼界了吧!”

  賣驢人聽了,輕蔑地說:“你寫了整整三張紙,怎麼全是廢話,連個‘驢’字都沒提到呀?其實,你只要寫上某月某日,我賣了一頭驢子給你,收你多少錢,不就完了嗎?”

  圍觀的眾人鬨笑不已。博士羞愧難當,忙牽著毛驢,灰溜溜地走開了。

  大筆如掾成語故事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珣傳》。東晉時,20歲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官的王珣,是宰相王異的孫子,他很有才華。有一次,官員們在一起開會議事,桓溫想試一下他的才學,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發言稿,但王珣發覺後並不慌張,仍舊侃侃而談,講出自己的觀點,令在場的人驚佩不已。從此,恆溫更加重視王珣。

  有一天夜裡,王珣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人給他一支大筆,粗大得像架在屋樑上的椽子***大筆如椽***。王珣被夢驚醒了,馬上告訴家裡人說:“一定又有用得上我這支大手筆的時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寫訃告、哀策、諡議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擔了起來。王珣把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