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讀後感

  荷塘月色如詩一樣有韻味。讀荷塘月色,大家的閱讀心得是什麼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這篇散文,聽著悠揚的純音樂讀是再好不過的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篇文章只粗略看一遍就能感受到的美感。寫月的,寫路的,寫荷塘的穿插在各個段落中,加上獨特的意境,是想象不到的畫面。

  第一段開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完整的展現了作者心中的煩躁與焦慮,對比後面的景色更襯托出荷塘恬靜的感覺。“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讓讀者在短短一句話中,帶著期待來閱讀作者第一次在夜裡看的荷塘,新鮮的視角也讓讀者倍感期待。

  在接下來的三四段,作者運用大量排比和比喻句,將夜中荷塘獨特的景緻飽滿的展現出來,相較之下,後面對於樹“乍看像一團煙霧”一類的描寫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在樹與荷的影中,讀者情不自禁的聯想起那美麗的場景,那月下孤寂而清冷的荷塘,同樣孤寂的作者,讓人不論何時讀這一段,都能立刻看到這月夜下的荷塘。

  最後點了採蓮一題,兩首詩詞引用在文中恰到好處。如果聽著音樂,那麼在音樂結束之際,文章應該也品味結束了。作者心中念著荷塘和蓮花,不知不覺也到了家門前,一個美好的結尾,也讓讀者有美好的回味。

  篇二

  似曾在夢中見過那在荷葉上滾動的露珠,那在皎潔月光下凌波搖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現了我的夢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潔,月的特色是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往今來,荷花以它的清雅脫俗,獨步人間,以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節操“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們對月光的淨潔、祥和更是永嘆不已。那麼荷與月交織在一起時,會是怎樣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雖然淡淡的喜悅中滲透著淡淡的憂愁,但無論是荷的清香、清雅,還是月光清靜、清幽,月下荷塘所蘊涵的那種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境界讓人為之陶然而動容。

  在這瀰漫著竟爭硝煙的時代裡,如荷月般寧靜的人已經日漸珍稀了。在學校裡,一切從考試出發,學子們明爭暗鬥和對手竟爭時,難免不“遍體鱗傷”。在社會上人們往往為金錢而鬥得“血肉模糊”,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還有為私仇而打得“體無完膚”。這些傷口就是用“黑玉斷續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蓮”也治癒不好。現實生活是如此的渾濁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幾個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雖然競爭是時代的特徵,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與竟爭沒有必然的矛盾關係,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濁關鍵還在於人的情操和修為,人們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滾滾紅塵中苟延殘喘,也可以撥開濃霧,擁抱藍天。

  願我們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純,蘊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樣清澈,皎潔如霜,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雅情愫,縱然在渾濁的淤泥中永遠清新曠達!

  篇三

  朱自清的文章,總給人一種美麗、寧靜、自由的感覺,他筆下的月色謐靜、皎潔,他筆下的荷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是怎樣一種美麗啊,細緻到彷彿微隙空氣裡的灰塵粒子都寫得一清二楚——似曾在夢中遇見,微風蕭瑟,品一番月夜荷花。

  生活,還是需要一些情致的。在月圓之夜裡,作者獨自漫步在清華園,所見的景色,都是那麼清雅別緻:“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傾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恬靜的語言如夢如幻,一動一靜,隱含著一種清麗的文學之美。難怪作者傾心於此,就是因為荷塘的沁人心脾吧。

  這樣安靜的夏夜裡,聽著蛙聲蟬鳴此起彼伏,靜賞一番荷花——該是多麼愜意的事!清華大學的僻靜角落,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襯托,應情應景,且又是一番享受。

  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使人忘記憂愁。文中,我看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戰爭、硝煙、人民沒有自由。在這樣如此惡劣的條件下,作者朱自清用文字的形式抒發自己對舊社會的反對和不滿,卻又在荷塘的美麗裡忘記憂愁的心事,環境,真的可以靜心呢。

  與作者一起賞花觀月之時,我深深地陶醉了。合上書,此時此刻,對身邊瑣事的困窘、尷尬和懵懂全然消失,只有幾近享受的感覺遊離在心。彷彿繁華落敗,觀賞者卻意猶未盡。

  睡了,卻正與荷塘相見……